投资者若想“操作”好选定的股票,简单、实用的方法在于把握好“三个阶段”:
1.试探性买入阶段
将某一股票列为待买品种后,先不要一次性全仓买入,即使是投资者十分看好的品种。有些投资者虽然对所看好品种的基本面、市场估值等有些大致了解,但由于了解时间不长,尚未实际操作过,因而对其性格、脾气等也不太了解。
从稳妥角度考虑,可以在股票回调时逢低、分批、少量、试探性地买入,以便为后两个阶段的买入做些准备、打些基础。
2.确定性买入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试探”,投资者对该股的股性特点有了大致了解后,即可在该股探明底部时“放心大胆”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确定性买入“操作”。确定性买入阶段的时间在试探性买入阶段之后,价格比,试探性买入便宜,两个阶段的间隔时间则不固定,一般视个股的走势而定。通常情况下,在试探性买入之后,再经历阴跌、急跌、反抽、回探等过程后,即可确认为确定性买入时机已到
3.抢筹性买入阶段
多数股票的市场走势都很怪异,该涨不涨、该跌不跌。若股票在确定性买入后继续调整,甚至大幅杀跌,即为抢筹性买入阶段出现的标志。此阶段往往是个股下跌最为惨烈、市值缩水最为严重、投资者感觉最为恐慌的阶段。
有时,随着割肉盘斩仓盘的大量涌出,盘口显示抛盘如注,看起来十分吓人,但经验表明,很多股票都是主力人为制造出来的“紧张气氛”,投资者无须害怕,不要轻易地被这种“吓人”的景象所吓退。留有资金的投资者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还应进行抢筹性买入,越跌越买,与主力一起争抢廉价、优质的筹码。
买入前认真调研。以上三个阶段的建仓动作,尤其是第三阶段的抢筹前提是对待买股票的充分了解和信任,投资者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底气和胆略。一般来说,在试探性买入、确定性买入之后敢于抢筹性买入的品种都属于基本面优良、估值偏低、股性较活、调整较为充分、投资者非常熟悉的股票。
因此,事先对待买品种进行认真调研,确保在三个阶段操作时做到放心、踏实,是投资者“操作”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
1、买入时坚决果断
无论是试探性买入、确定性买入,还是抢筹性买入,一旦阶段性介入的条件满足、理想的买点出现,投资者就要按事先制订的计划,按预定的价格买入预定的数量。在实际委托中,需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当待买股票上涨时,因为低位该买而未买的后悔情结所产生的追涨冲动,仓促进行追涨委托;二是一看股票滞涨或下跌,又担心买入入后被套,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面对低廉的筹码反而不敢买入,于是赶紧撤单。一委一撤,优柔寡断,导致高抛低吸良机的多次错失。
2、买入后越跌越抢
由于确定性买入后,第二阶段买入的价格“中轴”已经确定。此时,只要股价跌破“中轴”线,就属第三阶段的理想买点。对于留有资金、正等待第三阶段抢筹的投资者来说,当这种机会来临时,只要觉得价格“够低”,就要抓住机会,及时进行抢筹,无须“计较”一时的价格高低和成本得失,直至达到建仓上限时为止。
3、不同阶段的买入关系
三个不同阶段的具体买入数量不应搞“一刀切”,应以“从少到多”为宜。试探性买入阶段一般控制在总买量的1/3以内;确定性买入阶段控制在1/3左右;抢筹性买入阶段的量最大,一般以总建仓量的1/3以上为宜,原则上越多越好。
4、机会与极限的关系
一方面,要在“确定性”买入之后,抓住“抢筹性”买入机会,尽可能多地买入优质廉价筹码;另一方面,要预先设定上限,严格控制买入总量。一般情况下,单一品种的买入量应控制在总仓位的1/5以内,最多不超过1/3,以防个股出现风险时造成被动。只要仓位触及预先设定的上限,就要立即停止买入操作。
5、买入与卖出的关系
一方面,要拿得住。对买入的股票要事先设定目标价位或操作策略(长线还是短线),做到不达目标决不罢休,防止好股票“流产”。另一方面,要放得下。一旦买入的股票价格达到或超过事先设定的目标价就要坚决卖出。如果是作为短线操作的品种,就要严格按照选定的策略进行高抛低吸,切忌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