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建设数字乡村,可将数字素养与PC使用能力融入评价体系
3月25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清友发布题为《提升数字素养与PC使用能力,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动能》的署名文章。
管清友在文中表示,提升农村本地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是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的造血式工程,应当融入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和评价模型中。可从数字素养包含的多项具体能力指标中,遴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且能够量化的几项关键指标——如PC使用能力,纳入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为管清友《提升数字素养与PC使用能力,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动能》全文: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乡村振兴政策东风叠加新基建浪潮,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换挡提速,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依托数字技术应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加速变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乡村发展空间全面打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充分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农村本地劳动者,显得尤为迫切。结合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来看,“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主要矛盾,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短板,已成为制约其在越来越数字化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就业、创业和增收的巨大障碍,也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重要突破口所在。具体来看,数字素养可作为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衡量数字化人才培育成果的重要指标。提升农村居民使用以PC(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数字化生产力工具的能力,也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发力点。
实现乡村振兴,数字素养是评价人才质量的普适性标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必须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在人才的来源上,既要从外部引入高质量人才,也要大力留住和培养本地人才。今年二月份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其中包括了高素质农民队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各类本地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构建专业能力多样化的人才库,但在建设数字乡村的视角下,有一条普适性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数字素养。这是因为“十四五 ”规划要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从7.8%到10%,增加了20%。数字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以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应用。在这个数字化如同空气和水一般的时代,包含计算机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数字素养将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职业素养,无论哪个行业或岗位。
从宏观层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必然之举。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已就明确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提升农村本地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是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的造血式工程。
从微观层面,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字素养,是个体得以融入数字社会,享受数字红利,打开就业、创业和增收空间的先决条件,农村居民也不例外。反过来说,不具备基本数字素养的劳动者,未来很可能会被排除在越来越数字化的经济体系之外。
因此,提升农村本地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重要程度完全不亚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融入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和评价模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