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是否会扰乱金融市场?
从1992一1993年欧洲货币风攀、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狙击港元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倒闭,在以索罗斯为首的基金经理人统帅之下,对冲基金一路纵横驰聘,享尽了荣华,又陷失落。可谓魅力无穷,却又神秘莫侧。对冲基金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它到底是市场系统风险的“润滑剂”,还是扰乱世界金融市场的“罪魁祸首”?对冲基金足以冲击世界金触市场吗?
首先必须承认,对冲基金的运行确实存在巨大风险,但风险的来源并不在于对冲基金特有的组织形式,而在于它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以及信贷银行留于监控。
所有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投资者都面临巨大风险.自金触衍生工具广泛使用以来,由其引起的金融风波比比皆是,而且触目惊心。1987年10月全球金融股灾被认为起源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指期权的大规模程序化交易;1995年2月里森投资日经过5股指期货亏损13亿美元,使历史悠久的英国巴林银行宜布破产;l995年9月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证券交易负责人违规交易美国国债损失11亿美元,使大和银行被美国驱逐出境等。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和量子基金的亏损也和过度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有关。
对冲基金的信贷风险因贷款银行的疏于监管而扩大。对冲基金的高杠杆率信贷有可能引起市场价格混乱,破坏市场正常的运营机制,使投资者对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稳定失去信心。如果银行不提供杠杆信贷,对冲基金纵有盈利机会,也做不到大进大出,更无力兴风作浪。但问题是银行受高利润诱惑,也普遍从事杠杆交易。对冲基金数年的高回报足以吸引银行的信贷,而忽略了评估其杠杆信贷的风险。因为对冲基金通过信贷将银行纳入它们的利益共同体。对冲基金不仅给贷款者带来丰厚的佣金和利息收人,还向贷款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市场信息。对冲基金点利,银行就坐收渔利。而对冲基金亏损,贷欲银行则蒙受损失。所以,为了避免亏损风险,银行要求对冲基金提供贷款抵押,并要求对冲基金每日支付头寸损失、以及提供有关风险信息。但问题是,当对冲基金处于亏损状态时,银行不见得会严格地安排和执行抵押措施。在期货交易所内,金融工具的初始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都是固定的,如投资者不能补足维持保证金,清算所就会自动关闭其交易席位。场外交易则不同,双方斟酌和协商的空间很大。即便抵押品价格下跌,为避免失去客户而减少业务,贷款者并不严格执行增加抵押要求。抵押要求形同虚设,使对冲基金的破产不单单是基金股东受损,还使贷款者受池鱼之灾。从面增加了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有形成系统风险之虞。
那么,银行严格执行抵押要求是否就能避免对冲基金的信贷风险呢?也不尽然。因为银行自身的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它无法掌握对冲基金的真实风险水平,如果对冲基金的经营风险远远超出了贷款者的评估,对冲基金的偿债能力也许满足不了追加抵押的要求,结果反而增加了信贷风险。也就是说,银行、甚至金融当局对对冲基金风险的评估还存在缺口,这加大了对冲基金的信贷风险。
其次,从理论上说,对冲基金驱动大量国际游资在金融市场上频繁的进退虽有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但没有实证分析表明对冲基金引发了系统风险。
对冲基金的市场较量行为和巨额交易量可能导致政府债券市场上的额外波动。如当市场价格暴跌时,其他机构投资者受到严格的法规约束或受到股东们更紧密地监督,而对冲基金则极可能与市场抗衡。在流动性充足的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主要货币的外汇市场以及较大的期货交易所内,任何一个交易者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但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上,从理论上不能排除对冲基金会加剧波动的可能。当然,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对冲基金的交易行为对有关债券收益的波动有系统影响。相反,已有研究表明对冲墓金策略有利于市场价格稳定。 如前所述,Kodr es和Prisker发现和一般的投资者倾向于正反馈交易相对,以宏观基金为代表,大部分对冲基金倾向于负反馈交易,即在价格下跌时买进,在价格上升时抛出,待日后价格反弹时做相反交易点利。这显然有利于市场价格的稳定,使下跌的价格趋于上升,使上升的价格趋于下跌。从而使对冲基金成为金融市场的“润滑剂”。对冲基金之所以能采取不同于共同基金的措施,原因在于对冲基金的招股说明书允许它们实行资产多元化,而共同基金受其招股说明书限制,只能将金用于购买新近升值的资产。而且,对冲基金更有可能在亏损的状态下等待行市的扭转。因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比较富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而且对冲基金对退股进行限制,投资者不能随时退股,所以经理人可以自作主张等待行市扭转。而其它基金在面临亏损时,投资者可能会要求退股,即使经理人预期市场行情将发生有利变化,也很少能进行负反债交易。
对冲墓金对信贷杠杆的使用也不至于引发系统风险。一些人认为,对冲基金发展过快,杠杆率过高,使交易头寸风险过大,从而使它们非但不是金融市场的“润滑剂”,反而成为系统风险的一个源头。范氏公司的研究表明,就整体而言,对冲基金的信贷杠杆率并不高。
根据表7一2,以全球对冲基金为例,约30%的基金根本不使用信贷杠杆,约54%的基金使用不高于2倍的信贷杠杆。只有16%的基金杠杆比率超过2倍,超过10倍的对冲基金更是少而又少。而且使用高杠杆比率的对冲基金大多属于套利型基金,由于做的是对冲交易,杠杆比率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市场风险。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杠杆比率,是因为它属于市场中性基金,其主要投资策略是在新发行的债券之间套利,不同债券的利差很小,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便通过借贷提高杠杆比率。而很多对冲基金投资于股票等价格波动较大的金融资产,杠杆比率要小得多。所以,看到对冲基金使用信贷杠杆,笼统地认为所有对冲基金的风险都过高是不科学的。当然,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出现巨额亏损的关键在于它使用的信贷杠杆过高,却又不能有效控制当今全球市场上的风险。杠杆的过分使用会使损失成倍增加,甚至导致破产境地。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被市场套牢,是由于其投资模型没能准确地预侧出市场变化。这是任一个市场交易者随时都可能遭遇的。
最后,对冲基金的规模不足以影响到美国金融系统的安危。
范氏顾问公司总裁史蒂文·朗斯道夫(Steven A. Lonsdorf )明确指出一边倒地抨击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未免言过其实。范氏顾问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六年以来一直在从事对对冲基金的研究,因而对评论对冲基金具有一定的发言权。朗斯道夫认为,对冲基金自开业以来一直缺乏透明度,人们对其真实面目并不了解,所以将一些根本不成立的罪名加到对冲基金身上是极有可能的。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据估计,按资本总额来划分,5亿美元以上的仅占5%,5000万到5亿美元的约占30%, 50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65%,有四分之一的对冲基金总资产不超过1000万美元。1997年底全球对冲基金业管理的资产约3000亿美元,而成熟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超过加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大、日本、德国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公司以及非金融公司所管理的资金高达11万亿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在1996年就有7万亿美元之多。可见,对冲基金的规模与全球金触市场的资本水平相比微不足道。媒体和政界指责对冲基金扰乱全球市场显然有悖事实。朗斯道夫尖锐地指出,纵观历史,引发世界金融动荡的是一国政府的金融政策,而不是对冲基金。公众缺乏有关对冲基金的有效信息,在公众的认识和对冲基金的真面貌之间存在一个信息真空,使媒体和某些政府领导人得以幸对冲基金作替罪羊,来掩饰他们的政策失误。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损失当然也没有大到危及整个美国银行系统的程度。一般来说,对冲基金大规模亏损时,受损的仅仅是它们的投资者,普通市民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最多降低了贷款银行的利润率,减少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削弱银行未来的信贷能力。但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不同一般,一是因为其交易规模太大,二是因为牵连到很多大银行和经纪行。由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巨额亏损,瑞士联合银行宜称不得不擞殊9.5亿瑞士法郎,折合美元6.83亿;瑞士信贷银行将为此撇账5500万美元;捷能银行则表示将损失1.44亿美元。显然,与大银行的紧密联系使对冲基金的危机辐射面更广,以至到了必须被救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