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基于成交量指标的价格累积指标是正成交量指数(PVI)和负成交量指数(NVI)。保罗•戴萨特在上世纪30年代最早提出这两个指标,但这两个指标得以推广运用是在1976年计量经济学家诺曼•福斯班克出版《股票市场的逻辑》一书之后。戴萨特运用市场广度数据来计算这两个指标,但福斯班克对这两个指标进行了修正,将PVI和NVI应用于单只股票的数据。
价格累积指标通过累积当成交量变化时的价格来量化价格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当成交量增加时,价格变化被计入PVI指标,因此,PVI只计入成交量增加的交易日的股价。当PVI上升时,价格伴随着放大的成交量上升;当PVI下降时,价格伴随着放大的成交量下降。成交量下降的交易日的价格变化则被累积到NVI指标。如果NVI指标上升,则价格伴随着萎缩的成交量上升;如果NVI指标下降,则价格伴随着萎缩的成交量下降。计算的公式如下:
这两个指标的逻辑是这样的:当机构投资者做多某一只股票时,他们购买该股票会无可避免地推动股价上升。但是,这些机构投资者可以在股票处于上升阶段时卖出,从而避免对股价造成负面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只在叫卖价上卖出股票,而不是在买方所报的价位上抛出股票。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没法掩盖出货的行为,成交量会暴露他们,因为这样大的成交活动会引发成交量的上升。这就使得PVI成为观察个股行为的有效指标。
尽管成交量的变化使得大的机构投资者在交易某只股票时很难隐藏行踪,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大的机构投资者是不难隐匿于其中的,整个证券市场非常大,任何单个机构的投资行为都不足以引发整体市场的总体成交量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是可以做到在市场中从事交易而不显著影响整个市场的成交量的。所以,NVI在进行整体市场和市场广度分析时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指标(见图14.1)。
图14.1NVI和PVI
在一个典型的牛市的形成初期,价格应该伴随着放大的成交量上涨。在这种状况下,卖方的要价会越来越高,这表现在随着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交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成交活跃的市场里,各种各样的新闻和相关事件都被反映到市场的价格中。很多投资者,既包括信息灵通的,也包括信息闭塞的,都想加入到市场中来。这一点可以从上升的PVI中看出,这是PVI指标在牛市初期的典型走势。但是,因为成交量很大,NVI指标不能很快识别这种正在形成的牛市趋势。
随着牛市的发展,股票价格即使在成交量下跌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上涨。此时,PVI指标的用处已不太大。然而,根据价格累积理论,有着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会继续吸纳筹码,并预料到经济情况会出现持续的波动。在这些经济波动带来的短期股价走势下跌中,机构投资者会持续买入股票,这些行为反映在牛市调整阶段中股价短期下跌时NVI指标上升。
一个逐渐走弱的牛市表现为价格上升,成交冷淡。此时,你可以运用PVI和NVI指标来判断熊市是否就要来临。如果股价仍在攀升,但PVI指标在下跌,这说明在那些成交活跃的交易日里,股票或股票市场是处于派发的状态。这样,价格趋势和PVI指标的背离就有可能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趋势是否走到了尽头。同时,因为NVI指标只计算成交量下跌的交易日,该指标有可能可以继续跟踪市场的走势。但是,当市场伴随着高的成交量下跌时,NVI指标的下跌速度也会像市场下跌速度那么快。从这个例子中你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NVI指标更适用于判断市场的主要趋势,而PVI更适用于作为一个领先指标。
根据福斯班克的研究,在1941年到1975年的美国股市中,当PVI指标在其一年的移动平均线以上时,市场是牛市的概率为79%;而当NVI指标在其一年的移动平均线以上时,市场是牛市的概率为96%。同样,当PVI指标在其一年的移动平均线以下时,市场是熊市的概率为47%,当NVI指标在其一年的移动平均线以下时,市场是熊市的概率只有33%。由此,我们可以推断PVI指标在识别熊市时更为有效,而NVI指标在识别牛市时更为有效。在我们随后讨论市场广度指标时,我们还会回到NYI指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