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因何而起?
如果要想彻底理解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是通货膨胀,以及它因何而起。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多种多样,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通货膨胀定义如下。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故事。假设有一个完全封闭的小岛。最初这个岛上的人们进行的是实物交易两头猪可以換一头牛,三斤小麦可以換五斤鱼,一把犁可以換一次理发。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物物交易很麻烦,例如我家有一头牛,“市场价”是一头牛换两头猪,但是我家现在只需要一头猪,剩下一头猪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统一的媒介来交易所有东西。这个媒介在经济学中叫做通货,俗称货币。
对于生活在小岛上的人来说,贝壳是最适合做通货的东西。一是贝壳质地轻盈,便于携带。二是贝壳不会变质,便于储藏。于是,人们开始用贝壳来交易所有的东西,例如一头猪卖500个贝壳,一头牛1000个贝壳。拿一头牛换到一头猪后还可以剩下500个贝壳存起来。需要的时候拿来换小麦,或者去理发都可以。
小岛上使用的贝壳和我们使用的货币大致相同。今天我们可以发现,与财富有关的汉字,大多都有一个“贝”字旁。这可以说明我们的祖先的确就是以贝壳作为通货的。
只要人们开始使用通货,通货膨胀就有了存在的基础。
假设这个小岛上总共有100万个贝壳在流通。这些贝壳每年平均被使用一次。那么可以轻松算出来,小岛上人们每年交易的总价值就是100万。这100万包括猪牛、羊、鱼、篱笆、扫帚,还有洗澡理发等等所有交易。在此期间,市场上的贝壳数量和商品数量都不会改变,商品的价格也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突然有一天,海啸来了。小岛上的村子被严重破坏。所有东西都损失了一半。但100万个贝壳丝毫没有损失。于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就是物价上涨。原来一头猪卖500个贝壳,这时很可能上涨到1000个贝壳。原来理发要2个贝壳,这时可能要4个。
但物价上涨还没有结柬。当海啸结束后人们发现,海滩上留下了大量的贝壳。大约有100万个。这就意味着市场上流通的贝壳数量会上涨一倍。于是,物价继续上涨。一头猪开始卖到2000个贝壳。理发则需要8个贝壳。这种流通中通货教量与商品实际总价值之间比值加大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这一词语来源于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在战争期间,北方联邦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开始大量印制“绿币”( Greenback)。这种货币的发行额大约45亿美元。货币的大量发行造成北方政府控制地区物价水平上涨到战前的1.8倍。相应的,绿币的价值迅速下跌。这种流通中通货数量急速膨胀的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在北方政府发行“绿币”的同一时期,南方政府制造了更大的通货膨胀。因为南方拥有的融资手段远远少于北方政府,他们被迫发行更大规模的纸币来支付战争费用。这使南方的经济完全失去控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到战争结束时,南方政府控制地区的物价水平是战前的90倍。
近代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为60亿马克。为了应对战争花费,到1918年11月17日停战时,德国的货币总量已增至284亿马克,是战前的473倍。战后,德国为了还清战争赔款开始无节制地发行货币。1923年年底,德国的货币发行量已经达到天文数字,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在此期间,德国的货币急速贬值,物价飞涨。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德国报纸价格的变化。1921年1月每份报纸的价格为03马克,随后上升为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物价开始急速飙升。一份报纸的价格在10月1日为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一份报纸的价格已经上涨到7000万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