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投其所好”的趋势不仅局限在公司的分红和回报股东的政策上,公司对公司股价的调整也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偏好做出反应的典型例子。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股价从理论上.来说,只是公司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反映。在公司的总股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股价波动则可以反映公司价值的变化。
与此同时,公司股票价格也受到上市公司总股本和上市流通股本数量的影响。只要上市公司增加公司股份数量,那么同样价值的公司资产就会摊薄到更多的股份上,自然就可以降低每股股价。与此相反,只要减少公司的股份数量,就可以人为地推高股价。
这说起来是个非常简单的算术题,只要是会做简单加减法的小学生都能想出这不过是一个朝三暮四的游戏。蛋糕还是那么一块蛋糕,投资者所要进行的选择,不过是决定到底是把蛋糕切成4块自己吃1块还是把蛋糕切成8块自己吃2块。投资者对于那些进行拆股(在国内就是高股票红利和高配股)的公司在拆股前和拆股后的态度,也应该如同对待切成不同块数的蛋糕样,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但是事实上,散户对于公司拆股而引发的股价下跌存在异常强烈的反应。美国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一些相关研究均表明,散户投资者对于进行拆股的公司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公司宣布拆股之后,尤其是公司的股价因为拆股而出现大规模机械性的下调之后(例如公司进行买一股送一股的股票红利或是拆股后,公司的除权股价自然会“下跌”50%,当然同时投资者在拆股后持有两倍原来的股数,所以投资价值不变),公司股价会有.个显著的短期上升。
公司宣布拆股之后,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的倾向比原来更强烈。也许正是因为公司意识到散户有购买拆股公司的股票的倾向,公司会有意识地通过调整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达到吸引投资者或者扩大投资者人群的目的。
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会这么关注公司股票的分拆?拆股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投资者的关注?以下是几种不同的解释方式。
一种解释是说,公司在业绩比较好的时候更愿意拆股。因为在拆股使得公司股价下跌以后,良好的业绩又会带动股价很快回到原来拆股前的水平。但是这种解释是建立在投资者对公司的基本面具有谁确了解的基础上的。然而,根据本书之前的相关介绍,投资者并不一定具有这种能力。
第二种解释是说,公司希望通过拆股来获得投资者的关注。本书之前曾提到过,散户对于近期股价创出新高或者新低的公司会给予特别的关注,也会集中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司通过拆股人为地让股票“ 创出”新低,不失为一种吸引投资者眼球的简单易行的手段。至于投资者是否有能力区别高质量的公司和低质量的公司,就不是公司所关心的事了。
通过对美国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散户在拆股后购买拆股股票的意愿比拆股前提升了200%。而在同期,机构投资者购买拆股股票的意愿只有小幅的上涨。散户对拆股股票的追捧,直接反映出他们对于股价变化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但却没能透过股价看到公司价值的真正变化。
当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投资者为什么对拆股的股票产生强烈的兴趣的时候,散户投资者最主要的回答是“因为股票变得便宜了,所以以后肯定还会上涨的。当被问到“知不知道股票变得便宜是因为股数变得更多了,其实公司的价值并没有改变”的问题时,有超过一半的投资者回答“不知道”或是“不清楚”。
投资者的这种“不知道”或者“不清楚”恰好给公司高管提供了一个利用投资者心理的好机会。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公司是否决定拆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对于高价股和低价股的态度的转变。研究者把过去二三十年划分成为两类:一类是高价股表现较好的年份,另一类则是低价股表现较好的年份。研究发现,在高价股表现越好的年份,上市公司进行拆股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进行反向拆股(把公司股数降低,人为地推高股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在低价股表现越好的年份,上市公司进行反向拆股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拆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可见,上市 公司的高管确确实实是在利用市场对于高价股和低价股的不同态度,以达到迎合投资者、提升本公司股价和知名度的目的。
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假拆股、真套现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不少企业,利用拆股和高配送来吸引散户投资者购买本公司股票。同时,当散户投资者买入拆股股票从而推高股价的时候,一些内部持股人或是机构投资者就利用此机会,来掩护其减持自己手中股票的行为。和国外的散户投资者类似,国内的散户投资者显然也不具足够的投资能力来区分因为业绩好而进行的高配送和管理县为了套现而进行的高配送。
究其原因,正如本书之前提到的,投资者确实喜欢购买“便宜”的股票。什么是“便宜”的呢?投资者一般会用公司的股价作为公司内在价值或者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预测标准。但很多投资者在利用股价预测公司价值的过程中,存在认知误区他们认为低价股就是便宜股票。因此,很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就与去菜场买菜颇为类似看见标价低的,就会觉得是买到便宜货了,因此沽沾自喜觉得物有所值。但是,当投资者购买低价股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为什么这些公司的股价如此之低。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上市公司是能够聪明地利用投资者的这种“贪便宜”的心理的。在上市公司认为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公司的股价人为地压低,通过拆股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购买,从而推高公司的股价。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公司对于是否拆股的决定上,在公司的IPO定价方面,也有类似的行为。
通过对历史股价变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低价股表现较好的年份,公司上市后的发行价格通常(这里指绝对上市价格,而不是上市估值的市盈率)也比较低。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在80年代初低价股比较流行的时候,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发行价格大概为每股10美元。但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大家都喜欢追捧高价股,因此在1999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间,上市公司平均的发行价为每股25美元,大大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
首先,这反映了部分上市公司希望用它们的股价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其次,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只有高股价和高发行价才能达到吸引投资者眼球和关注的目的。当然,上市时的高股价并不能保证上市后的优良业绩。在互联网泡沫期间,众多互联网公司曾以高股价上市,并在上市后继续保持比发行价更高的价格,但这些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大多不复存在。对于其中硕果仅存的公司,在进行复权调整之后,这些公司现在的股价还不如在泡沫鼎盛时期公司上市时的发行价。由此可见,公司股价对今后股票走势的影响是高度不确定的,这实在值得投资者深思。
我们也观察到,在互联网泡沫期间,公司除了调整自己的发行定价外,还利用流通股的规模来调整公司的上市价格。由于投资者在互联网泡沫期间对高科技股趋之若鶩,很多公司在上市时特意压低本公司上市发行的流通股股数,利用投资者高涨的热情,人为地推高公司上市时的价格。这就是基础经济学里所讲的给定需求(股票)不变,供给越少,价格越高的道理。
但是可能也有一些读者会说,为什么像苹果、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rthaway) 这样优秀的公司,这么多年过去,它们非但不拆股,有的时候甚至不分红,却把公司股价推到每股几百美元,甚至像巴菲特所拥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已经达到十四五万美元每股?为什么在有些上市公司压低自己股价的同时,另外一些却人为地提升自己公司的股价?
其实,对此也可以用之前提到的“投其所好”来解释。巴菲特就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达得非常明确,他说,“我不希望那些对于短期投资收益过度关注的投资者进入到我的股东群里面,影响我的投资决策。”这里面所说的短期投资者,应当就是散户投资者。巴菲特希望利用较高的股价来阻止散户成为自己的股东,借以保证自己的股东和董事会都支持自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最终目的是什么,上市 公司和公司高管都是在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分红政策和拆股政策(正向或是反向)或是上市定价策略来积极地选择自己的潜在投资者。同时,公司也通过对潜在投资人群的诉求的回应,达到吸引投资者关注、提升投资者好感、贯彻自已经营思路,并最终推升本公司股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