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零售业巨变的一年,围绕着“新零售”这一概念,新的行业定义、新的品类甚至是新的技术纷纷涌现,各大巨头更是争相加码。
阿里从2014年开始入股银泰、苏宁牵手,2016年“新零售”战略提出之后,布局明显加速,包括战略入股线下零售企业三江购物、联华超市和新华都,17年11月更是直接投入约224亿港币(约28.8亿美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旗下有欧尚、大润发两大品牌)。发展新兴业务如盒马鲜生、零售通、淘咖啡无人便利店。
阿里的新零售战略提出之后,腾讯不敢落后,逐步以京东(腾讯是京东第一大股东)、永辉(2017年岁末,永辉获腾讯42亿元战略性入股,且早在2015年,京东就已入股永辉10%的股份)作为两大抓手,在新零售多领域广泛布局。1月,家乐福公告称,已与腾讯和永辉签署后两者对家乐福中国潜在投资的意向书。
“新零售”概念的兴起为中国的商业思想及互联网的火盆加了一块“新柴”。
实际上,企业界最关心的不是对一个新技术应用、新商业模式做出“好或不好、有没有前途”的做出简单判断,而是如何做成功?哪些行业适合做?如何做好?
开宗明义,翁宰相要阐明一个观点——无论什么新模式、技术,只有对创造顾客个性化的价值有贡献的时候,才是能叫“新”。
优秀的管理学者,其实没有必须在形而上的层面,做过多的推到和演绎,在方法和实践层面给企业更多指导,真正帮到企业升级和转型,才是真正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一直强调“管理主要是行的学问”。
关于新零售时代的品牌创新,翁宰相有以下观点:
1. 了解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征
数字经济助力中国品牌崛起的大背景下,也在推动中国品牌消费特征向精品化、个性化、感性化转移。
消费精品化:随着80后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团,国内的消费观念随之发生转变,消费行业不再是过去追求多快好省的传统模式,精品消费时代已然来临;
消费个性化:丰裕经济的基础、审美能力的提升、社交平台的分散,最终导致个性化需求的崛起,而这也让消费者从过去的攀比心理“你有,我也有”,变为追求“你有这个,我要那个”;
消费感性化:面对各类产品的基本功能趋于同质化的大前提下,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更多追求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与审美体验,理性权重有所降低,注重品牌美学气质。
2. 抓住“新零售”本质——技术进步
零售业每一次的升级和进步,背后的本质都是销售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飞跃。
从百货商店到超级卖场,再到连锁百货的变迁,零售商品越来越丰富,零售效率也越来越高。
伴随着电话、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进步,零售也从传统的线下零售逐步变为电话购物、电视购物以及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从希望替代传统零售发展到积极与传统零售融合,进而到现在的新零售模式。
大数据仅仅是新零售应用新技术的一小部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零售行业也将发展创新出更多的新玩法,这才是新零售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正是由于在技术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不是供应链能力),在未来的一两年里,互联网巨头们仍将或者必然是新零售的主角,线下零售企业只能主动(或被动)扮演追随者的角色,甚至干脆加入巨头阵营。
3.掌握“新零售”下的原则——以优于竞争者的方式给目标顾客提供价值
营销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顾客价值尤其是感知价值,新零售的背景下要通过线上介入提升线下薄利,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能力
要按照成本最低、顾客价值创新化和最大化原则,重新梳理线下资源,对顾客的传播、互动和服务进行分工互补。未来,消费者既会是线下顾客,也会是线上顾客。他们在线上线下是来回穿越的,他们的购物行为越来越随意。未来的零售商需要同时具备线上、线下两种能力,并且拥有足够技术能力能打通线上线下。从库存、会员到服务、营销,提供体验更好的商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