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指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投机可分为实体经济投机和虚拟经济投机两大领域,其中内涵最为丰富、原理最为复杂的是证券投机。
投机(Speculation)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投机者可以"买空"(Long),也可以"卖空"(Short)。更为通俗的一个定义是:投机就是投资机会(投资行为中的一种),没有机会就不进场交易,就如同打猎,不看见猎物绝不开枪。民众日常购买彩票、股票等利用所获信息根据自有资源所作出的交易选择,都属于投机的一种。投机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获得价差利润。但投机是有风险的。
进行投机交易,涉冒高于平均水平以上的风险,冀能赚取预期回报。是否有利可图视乎投机者是否长期所从事投机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做好风险管理,如止亏、通过使用各种对冲技术,包括期权交易、卖空、止损指令和期货合约。它异于投资在于接受风险的程度。它不同于赌博在于后者的随机性。
投机可分为实体经济投机和虚拟经济投机两大领域,其中内涵最丰富和最复杂的无疑是证券投机。它是指人们通过各种专业分析手段,对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来研究其市场波动规律,以从中获取价格差收益的行为。
区别
市场上通常把买入后持有较长时间的行为,称为投资,而把短线客称为投机者。投资家和投机者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作为长线投资,既可以趁高抛出,又可以享受每年的分红,股息虽不会高但稳定持久,而投机者热衷短线,借暴涨暴跌之势,通过炒作谋求暴利,少数人一夜暴富,许多人一朝破产。然而,在急功近利的驱动下,一方面看不起投机者,认为他们“黄牛”出身,一方面,长期投资禁不住短期诱惑,不自觉的逐步跻身于投机氛围中,究竟怎样辩证地看待呢?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投资和投机符合生物学的共生原理。也符合物理学:在相同的压力下,单位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也就是说,投机者的适度参与使市场走出无法成交的阴影,避免“死水”一潭,从而发挥市场机制。
结合
专门选择那些价格被低估,但极具成长性的股票,尤其是对一些现金多,负债低,对没有人注意的小型成长股票多加研究,一旦达到卖出价位,千万不能“惜售”,这是1996全美操盘高手的成功之路,也是投资进、投机出的最好诠释。市场经济使得投资进、投机出,带有普遍性,同时适用于邮市。
中国自1982年恢复国内集邮业务以来,邮票市场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疲软,即使是1992-1995年,邮票发行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机警人士仍然注重以投资为主的方式,1995年选择性地买无齿“桂花”小全张,“牡丹亭”小型张,一年过后,每枚早已翻倍,但购买者非常踊跃,使价位看不懂。此时如出手,符合投机策略。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忙进忙出的炒手实际上只是在数“牛尾巴”而已。可想而知,那么多专业人士都在数牛尾巴,能瓜分到几条?即使占有,也嚼之无味。而哪些平时不吭不响,到了他认定的投资区域就买,买了就忘了,到了他认定的投机区域就卖的人,才是吃整头牛的人!可想而知,少数人吃整头牛,越吃越肥,当然对“牛尾巴”不屑一顾。
机制
中国资本市场上长期没有退出机制。事实上,尽管上市国营企业中间有不少素质不高,有的亏损,有的长期分不了红,有的甚至资不抵债,但没有一家企业曾因为经营不善而被摘牌。亏损企业未被勒令出局,而是通常被兼并、收购、重组而继续存在,其间,少不了有政府部门从中撮合。政府对于好不容易“包装上市”了的企业,自然不愿看到它们被摘牌出局,不愿断了一条融资解困的渠道,于是总千方百计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手段将它们保留下来。“郑百文”几经风风雨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这一切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即政府是不会让上市国有企业破产的,政府会想方设法来帮助破产的上市国有企业免于灭顶之灾。尽管政府也曾一再告诫人们要小心股市上的风险,但实际上国家却为股市的投资者提供了“隐性担保”。于是,上市公司是这么想的,券商这么想的,股民们也是这么想的,反正有国家最后保底,大家可以不用怕风险,可以大胆放心地入市炒股,结果股价越炒越高,把市盈率炒得出奇地高。
目的
中国建立资本市场的目的,本是要确立依靠市场机制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机制;推行股份制的目的,是为了用股份制来改造国有企业,使之成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微观基础。可是,在实践中,人们却给资本市场、股份制定错了位,把它们仅当作给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的工具。为此,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不能不继续依赖国家所提供的庇护或“隐性担保”,导致人们不怕风险的投机心态和投机行为盛行。本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一家公司要上市,须经过有关金融中介机构和有关部门极其严格的审查,因为这些中介机构靠信誉吃饭,受公众委托,尽职尽责,对公众负责。
一般说,经过这么严格审查获得上市资格的企业,都是素质相当好的企业。但在中国,上市公司不是由市场筛选的,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选定推荐和审批的,其间寻、吃租等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人们只注重股份制的融资职能,而未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国有企业建成具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不少上市公司的素质不高,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也多“第一年好,第二年平,第三年差,第四年劣”。特别是,一些素质很差的国有企业,即使长期经营业绩不佳,甚至长期亏损,也可通过一些中间机构采取弄虚作假手法,得以“包装上市”,其间不少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默许或支持的。企业的真实情况,公众并不知道,公众相信政府的“推荐”和“审批”,更相信政府不会让“上市”的国有企业垮台。
投机攻击指投机资金利用和制造各种资产(如外汇)价格的波动,而获取利润,并给所在国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后果。
投机性冲击的含义有这样几个层次:
一是所冲击的目标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冲击的对象国实行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
二是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推断该货币名义汇率出现高估;
三是投机者在短期内连续大量抛售该货币,其目的在于迫使该货币大幅贬值。
由于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长期基本因素,因此它也成为投机者推断一国货币名义汇率是否高估的主要依据。如果一个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且同时采用固定汇率制,将易于被投机者锁定为冲击目标。这是因为,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将造成对外汇的持续需求,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一需求不能以外汇价格升高即本币贬值的方式来使外汇市场达到均衡,那么,这一逆差的首要融资来源就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如果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或者这两个项目都是逆差时,就需要动用外汇储备来平衡国际收支。‘如果发展到动用外汇储备也无济于事,那么该国货币只有贬值。同时,投机者还意识到,他们在短时期内大量抛售本币的行为极易引发羊群效应。这是因为,在外汇市场上,除了投机者外,还有大量的保值避险者,他们往往顺应市场汇价的走势和市场普遍的预期被动地交易,其主要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减少因汇价变动造成的损失。因此,当投机者大量抛售本币并散布预期本币贬值的舆论时,将影响整个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最终导致恐慌性抛售,逼迫本币贬值。
为什么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如果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被投机呢?
固定汇率制是指汇率维持在固定的水平上,当汇率上涨超过上限时,政府会投放本币从而使本币供应增加价格下降,相反当汇率下跌,政府干预的手段就是动用外汇储备购入本币,使本币的需求增加从而价格上涨。我们所说的忽然政府支撑不住了主要是指汇率下降时的情况,因为汇率上涨时,政府是提供本币,对他们来说,本币的数量是无限的,根本不用担心,如果没了还可以打开印钞机,但是下跌动用的可是外汇储备,你应该学过外汇储备管理吧,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是有一个适度的规模的,所以如果本币持续贬值总会出现政府也无能为力,只能放任本币的下跌,此时对于国内经济一定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都纷纷想把自己手中的现金变成物品,银行出现挤兑,看看津巴布韦的那个通胀,还有索罗斯攻击泰铢这个案例更能够说明固定汇率制下忽然政府支撑不住了,改为浮动汇率制,会照成恐慌。实行浮动汇率汇率制的国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市场机制健全,不会造成投机资本的攻击。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国外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过一价定律及国际收支盈余所带来的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将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尽管不存在通过一价定律及国际收支盈余造成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压力,但由于各国政府不再受国际收支的“纪律约束”,政府就有可能利用膨胀政策发展国内经济,让汇率去承担国际收支失衡的后果,这将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各国物价水平的上涨存在刚性与棘轮效应,结果将导致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加速。
从理论上来说,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是经济因素,比如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其经济规模、其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其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率高低。如果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于某些产品或某几个国家,一般倾向于采取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相反,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