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并购的方式追求企业发展可能给公司和CEO带来麻烦。埃克.菲弗尔( Eckhard Peifer)这个名字也许早被大众所遗忘。虽然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但菲弗尔也曾有过风光的时候,他是康柏电脑公司的前CBO。担任总裁期间,他的目标是把康柏公司打造成全球第一的电脑生产商,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并购,他用80亿美元收购了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Comp)。收购之后,公司运营陷入泥潭。菲弗尔将问题归咎于竞争对手IBM,认为IBM采用降价策略打击康柏公司。《财富》杂志言辞尖锐地批评了華弗尔及其战略眼光,指出“如果把原因归咎于IBM的降价政策,那为什么其他电脑生产商没有受影响”。最終,非弗尔被康柏解雇,不过为时已晚,康柏公司被迫与惠普公司合并。主导这次合并的,是另一位激进的并购策略者,惠普CEO卡莉.费奥莉娜( Carly Fiorina)。费奧莉娜不久也被解雇,因为她推行的公司战略没能奏效。
并购少有成功的案例,但CEO仍坚持采用并购策略,不得不让我们又回到CEO自以为是的话题上来。倘若我们以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它很有意思,也很令人费解。加利福尼亚行为经济学家乌尔丽克.马尔门迪尔(UIrike Malmendier)写道:“我们用‘愚蠢’或是‘低能’来形容那些总是采取并购策略又总是失收的CEO们一点也不为过。"
马尔门迪尔本人并不认为是CEO的愚蠢才导致井购失败。通过设计巧妙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她发现许多并购案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是: CEO过于自信。她还发现,在很多场合下,那些发起并购的CEO都有相当明显的自负表现。他们通常高估公司并购之后的收益,即便眼前一切证据都表明新组建的公司难以盈利。他们总是觉得市场低估了自己的公司,因此不愿意发行股票或是找银行贷款,而更偏爱内部现金流转。
判断一个CEO是否倾向于实施并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的个人投资决策。过分自信的CEO喜欢持有手头的经理股票期权,不愿意使自己的投资多样化(任何金融顾问都会提出投资多样化的建议)。换句话说,这些CEO对自巴公司的未来业績过分乐观。他们丝毫不顾忌这种想法是否现实,肆无忌惮地扩大并购規模。结果,华尔街投资银行覆灭之时,CEO们都难以承认自己的公司垮台的事实。
马尔门迪尔这样解释道:“假如你是公司内部人士,你会觉得CEO持有期权和大量公司股票的原因是他们了解相关内幕消息。于是,所有持有公司股票的人都不愿出手,可事实不是这样。"CEO之所以持有公司股票而不出手,是因为他过于自信。如果说企业合并通常收益不佳的话,那由这些自负的CEO主导的企业合并所带来的收益更是糟糕到极点。马尔[ 1迪尔接着说:“自负的CEO总是在公司内部资源很充裕的情况下进行低质量的收购,这极大地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大约有15%的CEO都属于这类骄傲自负的人。因此,谨慎的投资者有必要知道自己投资的公司是否由这样的CEO掌舵。其方法就是,跟踪了解CEO的个人投资决策。
然而,多数CEO原本手头就持有大量的公司股票,而且,公司很多时候也把股票作为薪酬发给CEO。这时,投资者去跟踪了解CEO的个人投资决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马尔门迪尔采用了一种更为准确的方法:主要研究CEO持有的未兑现的期权。如果期权到期(通常是10年), CEO仍然持有的话,多半就是过分乐观的心态在作祟。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自己的公司是对公司业绩自信的表现。而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是,如果觉得自己公司的股票有望上涨而大量投资、推迟兑换期权,这种做法只能说明投资人过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