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关注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闭幕,会议传达出的信息不仅丰富而且耐人寻味。毕竟,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它使得2020年的所有宏观经济政策都带有极强的特殊性,加之“极不平凡”并不会因为年度的跨越而自然消失,所以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必然带有特殊时期的历史烙印,而且也必须为应对“极不平凡的延续”留足必要的手段和空间。
站在这样的角度再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是否会有新的体会?
比如,中央要求:“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从字面意思理解: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必须“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而其中重要的一层深意是:经过“极不平凡”的过程,中国经济“尚在恢复之中”,而并不像此前一些机构和专家仅仅依据过去两个季度的数据就给出判断:中国经济已经恢复正常。
正因为“中国经济尚处恢复之中”,所以两大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能“急转弯”,而且在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同时还有“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什么是“时度效”?时机、分寸、效率和效果。可见,这短短的一席话,实际充分展示了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和操作”提出了更加“系统而艺术”的要求,并以此取代过去那种“依靠数据、目标单一、手段机械”的工作方式。
再比如,中央要求:“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这句话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将在开放的前提下,把“改革创新”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很显然,鉴于世界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活力都被疫情超乎寻常地高发所困,唯有中国因有效控制了疫情而经济快速恢复,这当然是一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必须抓住。正因如此,2021年中国必须通过“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达成“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的目标。
为此,中央提出要求:“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中央认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同时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上述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央更加注重“系统性观念”。比如,尽管供给侧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但也必须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诚如经济学常识,供给和需求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中央进而提出:“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这样的表述实际都是典型的《系统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
实际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五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由此可见,“系统观念”已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而“五个坚持”也必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制定与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所必须依据的原则。
所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艺术性,这实际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换句话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必须通过创新,提高质量,并使之更加适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