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在此会议上,我们看到央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提法发生转变,比如在谈到2019年以来货币政策表述时指出: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一些”,并以此体现央行“逆周期调节”意愿。而谈到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时指出: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
如此表述的修改是正确的。我们始终认为,依据经济变化坚持“逆周期调节”是中央银行的“天职”,当然也有中性的时候,但那一定是出现在经济稳定增长、而绝非下行压力巨大的时候。过去“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提法是一种被动的提法,更适宜“较为充分的中性货币环境”中使用,而不适宜“强调逆周期调节的货币环境”中使用。
这时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了。央行货币政策“力度”大致应当是:即便真实强调“逆周期调节”,也不会容忍M2偏离名义GDP增速太远,大致应当属于“中性偏宽或中性略偏宽松状态”。
此外,此次会议要求“金融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进一步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易纲在会议上表示,要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转变贷款定价惯性思维,真正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要继续推进资本补充工作,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尽管易纲始终在强调“降低贷款利率,有效压低实体经济贷款成本”,但我们实际看到的是:今天LPR下降5个基点,是在一年期MLF和7天期SHIBOR先行调降5个基点的基础上完成的。MLF利率和SHIBOR下降是否可以引导商业银行存款成本降低?但无论如何,压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是压低贷款利率的前提,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规律,否则就是杀鸡取卵,这不仅有害中国银行业健康,而且有害资本市场健康。我们认为,在压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方面,中央银行需要而且可做的事情很多,在这个问题上,央行需要更多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