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开会,宏观经济学家都在纠结中国的GDP问题,今年6%到6.5%是否能够实现?明年会不会进入“5时代”?尤其时逢年底,这样的议论更多。但我们始终认为,而且不止一次地说明:经济增长不在于GDP增速是6%还是7%,或者高1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并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应当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者内心清晰而明确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摆脱困境,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我们说,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高质量,而良性循环则是高质量宏观经济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正因如此,中国经济管理者狠抓宏观经济良性循环问题,刻不容缓。当然,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而下一步更大的重点,还需要摆放到“市场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我们过去的情况并不理想。
举个例子,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三大攻坚战”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那中国金融风险的关键在哪?很明显,债务杠杆率过高。如何破解?是通过收紧货币直接压缩债务规模吗?显然不行,那势必导致经济严重衰退。而无论从理论出发,还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出发,摆脱债务困境的唯一选择就是强化股权资本,企业以增加股权资本的方式降低债务率,从而大幅降低全社会金融风险,促使宏观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最高决策者不断阐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货币当局曾一度就是通过紧缩货币,试图通过减少债务供给压低杠杆率,结果是:中国股市长期疲弱状态,不仅没有达到降低杠杆率的效果,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比如,股市因紧缩而下跌,股权融资艰难程度更大,这迫使大股东质押上市公司股权以增加债务融资规模。于是,股市越跌,股权质押所需股权数额越大,融资成本越高,达到极致程度时甚至出现频频“爆仓”。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股市、债务、信贷等资本市场全部塌陷,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杠杆率方面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闪失?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货币当局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政策问题,而以为债务率过高都是银行、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无度扩张所致。实际上,债务杠杆率过高的主要原因应当是“金融自由化之下的一系列作法”引发中国金融短期化的必然结果,而金融当局没有认真采取足够的措施去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反而采用压制市场债务扩张方式,宏观经济必然恶性循环,下行压力必然不断加大。这一点,事实已经证明,而一段时期以来,央行已经转变了作法,但力度还显欠缺。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管理者对股市上涨总有一种怯生生的心理。因为,他们恐慌于“股市泡沫”,恐慌于股市上涨会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但对这一点,我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的观点,他说,世界各国的政府管理者对股市都是“怕跌不怕涨”,未有中国“怕涨不怕跌”。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管理者的认知反了,他们认为股市下跌是释放风险的过程,但实际上,股市风险是跌出来的,越跌风险越大。
我们的一贯观点是:只要金融管理各方都能在扭转金融短期化方向做出认真而坚实的努力,只要只要金融管理各方能够切实把中国股市健康发展当成中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核心要务,那中国股市一定会在化解金融风险方向做出“令人震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