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法则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投资人不需要通过电脑指令或计量经济模式就能运用自如,也不需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学历就能掌握其精髓,这里需要的只是E确的性格和心态。即买进两三只长期获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绩优股,然后耐心地持有5年、10年甚至20年后,再去关注它们。20年后,你看到的将是已经涨幅惊人的获利股。这里,我门把价值投资法则简化为以下一些主要原则。
原则一,逢低买进资产。逢低买进资产就如同消费者低价买进商品。在消费观念上,一切耐用和非耐用的生活消费品,只要价格下降,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商品正在变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了。在超级市场里,只要宣传今天某样(些)商品在降价,作为顾客的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去买一些。如果你喜欢吃的方便面,或孩子喜欢吃的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有特价品供应,你很可能会突然改变原来煮米饭的想法,而带着孩子一起去快餐店饱餐-顿,或在超市里买满满的几箱方便面回来,以备不时之需。人们喜欢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种渴望价值在起作用。消费者还有一个消费原则是,一旦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自我设定的公平价值,他们也会去购买。比如,人们可能排斥24袋装、标价为30元的蒙牛牛奶,然而一旦价格大幅调降至20元时,人们很快就会在心中衡量出这一价格已进人自已所认定的价值区间内,因而会去踊跃购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市场抢购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了。
但现实的股票市场,可能是世界上唯-将消费基本原则到行逆施的地方。在那里,追涨杀跌现象盛行,投资人都相信,股票价格上涨时要跟进,价格下跌时要杀出。媒体和市场分析师则更是给投资人“害怕跟不上”的心态推波助澜,他们要让投资人相信,如果现在不买进股票,价格只会越涨越高,以至于坐失了该波段上涨的良好时机。
价值投资法是股票市场中的唯-异类,它遵循的第一原则是逢低买进股票。这一投资原则和我们上述的消费原则其实毫无二致。不论是购买超市里的商品,还是投资资本市场中的金块、外汇、债券和股票,都应该尽可能低价买进,使每一元钱的投资价值最大化。
当然,正确评估清费品的价值是一-件困难的事,市场中没有几个顾客能计算出一瓶洗发露或-辆汽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些商品除了有有形的价值外,还有无形的价值。然而,评估- 只普通股就相对容易多了,因为它的价值是可以非常准确地计算出来的。只要使用的计算工具得当,信息透明,投资人就可以计算出-家公司的真正价值,这就使得投资人在逢低买进时要比消费者决策购买一件商品的准确性更高。而且股票市场的价格随时都在变化,投资人有更多的低价买进公司股票的机会。如果某公司股票每股价值只有10元,而现在的股价却在15元的高价位上,那就根本不值得投资人去理会它。除非股价跌至5~7元,甚至更低,投资者才会开始波段买人。价值投资者深信,股价破市场低估的情形只是暂时的,总会有结東的时候,市场也早晚会发现这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从而把低的股价提高到-个合理的价位上来。逢低买进的理由很简单:增加潜在利润。未来获利与否,取决于买进股票而不是卖出股票的时候,卖出只是完成整个买卖的过程,并证实东先前的研究以及嗣后买进股票的决定是正确的。
原则二,塑造价值概念。投资人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一-项 T作就是如何评估购进资产的时机和价格是否最为恰当。由于大B数股票投资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估资产的方法,他们也很少会在购买股票之前去评估公司的价值。他们买卖股票的决策完全依赖于K线图和技术指标,有的则是听报纸介绍的,或在电视的财经频道里听某位分析师的推荐。还有一些人买股票是由于看到公司股票分息、股利提高或股价在过去-两周内创出新高而匆忙购进。更离奇的是,还有不少投资人是有-天走在路上无意间听到两个人在说某只股票要大涨,才急于买进该只股票的。更令人颇为不解的是.很多投资人花在购物和整理房间上的时间都要比决定购买股票的时间长,殊不知后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远比前者大得多,但做功课的时间却如此之短。
投资若要成功,就必先做好充分的功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世纪以来所有伟大的投资大师没有一个是以技术图表和凭空臆测来累积他们的财富的。可以说,他们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还是归功于他们在投资前所做的分析研究工作。在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他们必然会去了解有关这家公司的所有运营和财务状况,包括其经营的产业环境、公司潜力,最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是否要买进股票的可行性企划来。不这样做,而盲目投资,其结果无异于掷骰子般,一旦把投机引人整个投资交易过程,尽管买进的股票偶尔也能大捞一把,但这种获利只能算是运气.而不能称为价值投资的结果。
评估一家公司时,我们的要求可以很严格,也可以很宽松。据说,巴菲特在20分钟内即可知道他所研究的公司是否直得投资。他所使用的投资方法相当严格,平均每100家公司中有99家在短时间内被淘汰出局,但一B瞄准了几个潜在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可能就会花上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来详细调研,以佐证自己先前的直觉。有关巴菲特的评估法则,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大量涉及。
现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已逐渐为世界上大多数的成功投资人t所采用。他们会去全面评估-家公司,并在买进前就已评估好股票价值。这些伟大的投资人再也不会盲目投资,也不用心理臆测来贸然处理投资问题。买进前先评估公司,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能使交易保持连贯、一致性。很少有投资人会在买人股票时即设下严格的买卖门槛,因而他们的交易决策的结果常常是损失。如果不考息股票的内在价值而贸然买进,投资人很可能暴露在许多风险之下,其中之一就是以过高的价格买进了公司股票。
有助于保护自己的投资策略。对投资人面言,清楚买进股票的原因是+分重要的。那些无法向自己证明有正当买进理由的人,一定是不理性的进场买卖者。他们习惯于提前抛出所持的股票,或忽略公司的潜在问题而K期抱着一只股票不敢。更糟糕的是,他们不会从错误中接受教训,以至于在买卖交易时不断地重蹈覆辙。
能让投资者事先确定投资报酬率的标准。如果事先不能确定预期的获利标准,就应该避免买进股票。不要因为股票未来几年可能上涨- -点点就买进,而是要为未来2年可能上涨50%。5年上涨100%。或15年能上涨000。才果断作出投资决定。一旦目标设定,就要尽可能坚持到底。如果你确信某只股票被高估了50%,你就不应该期望未来几年能有战胜大盘的获利,反而你可能还会出现亏损。
采用价值投资法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万无-失的,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用这种方法可以防止抢进被高估但潜在投资报酬率不高的股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执政期间的财政部长鲁宾曾说过这样-句话:“时机好的时候,人们在评估证券价值时井不会太严...不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投资股票严格一点总是适当的。”
原则三,利用“安全边际”避免损失。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避免因股市周期处于低谷时带来的亏损,但是价值投资法却可以让投资者将亏损降到最低点。只要能使亏损最小化,投资者就能获得跑贏大盘的报酬率。事实上,各种研究都证明,在相对于市场水平较低的价格位置买进股票.假以时日都能获得优异的报酬率,
但是多低的股价才算便宜,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果你对自己的评估方法有绝对的信心,只要股价低于你所认定的公平价值时就可买进。但为了安全起见,可以给自己设一个缓冲价格。其区间越大越好,格雷厄姆于1949年薯文时称这种缓冲价格为投资人的“安全边际”。
如果公司每股价值15元,投资人就决不虚该在价格跌到14元时就迫不及待地抢进股票,这种策略唯有在你的评估完全准确时才管用。投资者应该给自已预w足够宽的安全边际,以此米弥补分析研究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获利最大化的关键就在于善加利用股价大幅跌破公平价值后的机会才最后买进。格雷厄姆指出,在购进的事实出现后,投资人很容易为自已买进价格超出价值的股票寻找一个合理借口。但是这些理由通常是很主现的,反映了投资者绝不认错的心态。所以,正确投资的关键就是要为自己可能犯的错误预留足够的空间。格雷厄姆说:“或许大多数投资客在试手气时都相信他们会获利,因此他们可以声称在获利上预留了安全边际。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买进股票的时机是非常合理的,或者认为他的技术总是优于一般大众,甚至他所聘用的投资顾问和使用的系统都十分可靠。但是诸如此类的说法却无法令人信服,因为他们依赖的是自身的主观判断,是没有获得足够证据支持的。也缺乏实在的理论根据。如果有人以自己认定的涨跌走势拿钱下注。我们就相当怀疑他是否有任何可称得上‘安全边际’的保障。说句实在话,投资人相信安全边际,大多是源于简单、明确且所谓来自统计资料的算术推论,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
原则四,采取“待售”观点。格雷厄姆曾说,将投资当成做生意,才是最有智慧的。做生意,就要严格遵循健全的市场和商业法则,只有这时,投资才是没有激情的。我作为一个新的投资经理人,采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直建议投资人和客户把投资当成角色互动的游戏。他们应扮演企业主的角色,确切地知道公司是否真如报价一样值钱。我们认为,过分关注股价上下波动反而会忽略对公司内在质地的关注。套用格雷厄姆的话来说:“这是十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华尔街从来不曾向过'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然面,这才是买股票时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如果某商人被要求以1万美元买下某家公司5%的股权,那么他心中应该盘算如果买下整家:公司,就需要付出20倍的价钱,也就是20万美元。那么,20万美元,相对于1万美元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你就必须考虑以此价格买进这家公司是否值得的问题。”
用此放大效应的方法来评估-家公司,无疑将有助于研判出对这家公司的分析观点,价值评估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当然,价值评估自然不会以公司股价的单日随机波动来作为依据的。
原则五,坚持到底。一百多年来,有关警告投资人不做短线投资的书汗牛充栋,这类书中也不乏给投资人买进股票后长期抱牢的策略建议,教导投资人不要理会每季营收、每日头条新闻,应着眼于大局。20世纪初,在美国,也有许多人告诫投资者不要抢进高估的银行股票,但无人理会。到了20年代末期,投资人把所有的忠告-概抛到脑后,把股价寄望在公司未来的利好消息上。我曾在股市上见过太多的投资人把理智扔在一边, 疯狂地买进股票,仅仅是因为此家公司刚刚宣布了要重组的消息,或者仅仅是朦朦胧胧的消息,而不管这种重组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为了拉高出货?我们也见过年迈的投资人从退休金存款里拿出5万元、10 万元,甚至更多的钱买进一些连公司名称都念不出来的股票,更不要说对公司实质的了解了。更多的草根投资人则只是根据每天成交量的形态来进行股票买卖。有的人还随身带着股票机,生怕自己错失了“良机”。
基金或证券也喜欢推出各种各样的股票组合,新方法、新系统、新预测软件层出不穷,迫使投资人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但是这些被耍弄的投资者就是不知道,股市中唯-被证明有效的就是只考虑所投资的标的公司的真实表现。任何新闻事件只会促使股价短期的起伏不定。但改变不了股价的长期走势,因为公司的价值增长与否最终决定了股价的走势。研究也一再表明,只有计算出公司真正的价值并在该价格以下果断买进,投资人才能战胜市场。以价值为基础的投资方法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在低于公司真实价值的价位买进股票.不论利率高低、经济盛衰、货币强弱,不为一时的经济震荡所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必有惊人的回报。就如同巴伯森( Roger Balson)曾经说过的:“许多投资方法都在运用-段时间后相继失效,但只有价值投资法是:唯一值得一提再提的,因此这种方法被看成是最为稳妥可靠的。”
原则六,反向操作。就在华尔街投资经理人每天梦想着赚进大笔财富的时候,价值投资学派的投资大师们如巴菲特、施洛斯、嘉伯礼、普赖斯、内夫、坦普尔顿等却在善加利用价格被低估的资产,他们从别人愚奮地抛售股票中发现获利的机会,以远低于真实价值的价格大笔买进股票。20世纪50年代,巴菲特操作无人问津的股票,且以三四倍本益比的股价大进大出;传奇基金经理人内夫在市场无情地抛售克莱斯勒和花旗银行股票时却大量买进:彼得.林奇(Peter lynch)则买进所有同行不屑一顾的消费性产品股票,从此使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成为神话。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型投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必须坚持自己既定的投资原则,坚守对--家经过自已认真研究的投资标的公司的立场和看法。詹姆斯.戈德史密斯(James Coldsmith)曾说:“ 如果你看到花车才想到要去加人游行行列,那就未免太晚了。”如果投资人在1996年的美国最新一波的自酿制啤酒投资狂潮达到巅峰时才想到加入投资者的行列,那么在之后3年间他们一-定会惨遭巨额亏损。如果投资人听从了分析师在199年提出的忽略掉主要零售业股的建议的话,那么,1996 ~ 1997年间引发的有史以来该产业最大的波行情将被坐失。同样,1995年,数以百万计的投资人在市场上横扫网络股和半导体股,结果却眼睁睁地看着被炒高的该类股票的股价又被打回原地,从而经历的只是一场纸上富贵的美梦。
然而反向操作的投资人并非是几械式地逆势面为,为反对而反对比暗流还要危险。股票市场对公司股价判断正确与否的概率几乎是-样的, 因此投资人唯一能与市场大众反向操作的状况应为:①股票市场f事件的心理反应似乎已到了疯狂的极致;②对公司财务资料的分析大家都错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时,千万不要与市场对立。
原则七,忽略市场。股市中的芸芸众生若不为媒体信息而左右实在难能可贵,而这正是成功投资人的重要个性特征。这样说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关心信息,而是说他们要关心的焦点应聚合在公司长期发展潜力上而不是下个月或下一季度会发生什 么事上。本书想努力提供给投资人的最好建议是,不要轻易听信经纪人、经济学家、分析师、市场策略师和新闻媒体的话,因为这些所谓“专家”只会影响你的决策。而你要做的唯- - 重要的事情就是,当发现市场中有低f价值的股票,便大胆买进,决不为当前的市场局势面犹豫动摇。投资人应学会分辨信息真伪,而不是将精力徒劳无益地耗费在利率、通货膨胀、市场“脉动”、最新失业率报告,或是什么指数平均线上,这些事件与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令人难以抗拒的高价值毫无关系。决定价值最有力的要素就在于重视人人都可得到的公司财务报表,以及公司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这较之经济学家、分析师等能告诉你的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同样,市场行情与公司真正的价值也毫不相干,唯一决定价值的只能是公司的获利表现,而不是市场期望给这个表现定价的方法。不论大盘指数上涨或下跌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震荡,都不应该成为投资人作出买卖决定的依据。在股市中,有太多的投资人因为总是在寻觅进场时机,结果反而迷失了自己。他们也因为所谓的市场专家“不要买进”的建议而错失了买进好公司股票的最佳时机。更糟的是,有些投资人依照每天市场股票的跌幅来决定自身的买卖与否,并设了所谓的止损点,但你又怎么能够知道这只股票跌到何时才为“跌无可跌”,此时的止损点又有什么意义?总之,只要公司的价值仍然比投资人所买进时的价格高,就应该坚决忽略市场中其他投资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