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金融危机理论有哪些?
一、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认为一国财政、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制度的矛盾是引起危机的基本原因。
二、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
提出危机时刻政府不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可能导致危机发生。比如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三、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
亚洲金融危机难以用前两代模型解释。第三代模型强调道德风险和金融体系脆弱性等导致金融恐慌自我实现的作用。
四、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
随着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现实重大金融危机的解释力越来越强,也就日益接近金融危机发生的本质原因。最近的理论分析指出,若一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内外不均衡,则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很容易成为最终引起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现代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和制度模型的兴起
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被用来解释欧洲汇率机制(ERM)和墨西哥危机,在这两次危机中,基本面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但是这两个地区在当时都出现了和长期趋势不相一致的经济政策或者政治事件,导致了投机者产生了钉住汇率不可持续的预期。
而有关银行业危机的理论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已转向了用预期阐释银行存款挤兑的发生,这以Diamond和Dybvig(1983)银行危机模型为代表。在这些模型中,现实的宏观经济面可能并没有问题,银行本身状况良好,但是却发生了对存款的挤提。这种挤提是自我实现的,存款人可能是意识到了现在的政策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却妨害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故尔,Breuer称之为第二代银行业危机模型。有意思的是,从时间先后角度看,实际上Dia-mond和Dybvig的理论为Obsffeld等人提出的模型提供了基础。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是共生的,这是非常明显的特征,所以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和第一代、第二代模型相比较,其不同之处就在于:第一、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中,货币危机模型和银行危机模型尽管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但是各自有自己独立的体系;第三代模型将货币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综合考虑,银行业危机可能就是货币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货币危机和银行业危机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从第一代、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的角度看,如果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一奇怪现象,也至少是很难解释的。在危机发生之前,亚洲国家的宏观基本面处于非常良好状态:各国的增长率都很高,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很低,经常账户的赤字也处于可控状态,资本内流强劲,各国政治稳定,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没有产生所谓明显的不利预期。
但是,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只是掩盖了亚洲国家的金融、银行部门一个悄然生成的重大问题:国内银行向国外银行大量举债,债务期限很短,而且其头寸没有对冲,银行利用从国外借贷来的资金转而对国内部门贷款,在这一过程中,不良贷款不断生成累积。银行部门的问题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无论是对于货币危机还是银行业危机的理论说明,银行部门的行为始终是一个关键,银行部门的过度借贷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和货币危机的爆发,这就是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理论要点。
大量的研究者都对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通过他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事实以及危机发生的基本逻辑:新兴市场国家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导致了资本内流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借贷能力大大提升;国内政府对本国银行的存款保险或隐含担保以及IMF对于国际银行业隐含担保使得银行业从事更具风险的贷款活动,即产生了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国内的金融自由化加剧了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在缺少有效监管情况下,贷款资产大量投向高风险、非生产的领域,导致资产价格上升,泡沫生成;普遍存在裙带关系使得银行贷款投向低效项目,造成严重资金损失和浪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银行的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泡沫经济不再能持续下去的时候,银行业危机、货币危机便爆发了。
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或制度模型):现有的进展
财政和经常项目的赤字、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羊群行为、经济政策的不一致、银行部门的过度借贷等等这些因素,被前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看成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转向了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原因更深层次的分析:即对制度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在什么样的制度下更易发生不一致的经济政策、外汇储备的损失、过度借贷、羊群行为等现象呢?
正是制度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决策和效率,使产生的经济结果易受或免于金融危机的袭击。在近期有关金融危机的文献中,制度要素成为分析的重点,这些制度要素的范围非常宽泛,涉及了经济、政治、法律、社会诸层面。在经济层面,这些模型强调经济、金融规则、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股东权利、透明度;政治层面则强调民主、政治稳定程度;法律方面则注重分析法律的起源(legal origin)、股东保护、产权、合约的执行等因素;社会层面的要素则包括诸如腐败、诚信、文化、甚至种族特性。
已有的理论模型
Johnson等人(2000)借用了Jensen和Meckling(1976)代理模型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制度分析。代理模型假定,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正是这种利益的不一致有可能导致经理人员的盗窃、挪用和腐败行为,所以在事先要设计合约来约束、监督、控制经理人员,然而不同合约安排以及合约的执行程度都会影响到冲突实际产生的可能性。公司治理不善更有可能导致偷盗、腐败行为,投资者由此可能推断资产价值高估,所以会急于提取资金。一旦投资者如此行事,资产价格自然跌落。Johnson等人认为,这种分析逻辑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亚洲危机国家货币贬值和股市暴跌。他们的实证资料也显示,总体看来,公司治理状况,特别是对小股东权利的实际保护程度对于货币贬值和股市的影响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