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其中对于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的是靳云汇和于存高他们研究了1991——1996年中国股票市场规模、指数与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国民市场总值、居民储蓄、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利率的关系,并同美国韩国处于发展时期的股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中国股市对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影响。
由于1991-1996年还属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样本量很少,结论也受到质疑,但是却引发了国内研究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宏观分析热潮。
目前,研究者对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存在分歧。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或者作用很小。谈儒勇选用1994——1998年中国股票市场、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有那么一点点,也是不利的;而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在现阶段,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排斥金融中介的发展。
韩廷春在对谈儒勇采用的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采取分阶段分析,结果发现1978——1989 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效应,1990——1999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的影响,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直接融资对融资总量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仅提高0.008%,表明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赵振全对股票市场规模、流动性、波动性指标与GDP增长率和居民储蓄率两个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和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
宗兆昌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企业融资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包括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是消极的。
梁琪和滕建州采用结构断点单位根检验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指标进行研究,发现所有指标均围绕着多个结构断点的分段趋势平稳,然后,采用多元Near- VAR分析消除趋势后的指标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弱。史兹国和李雪琴通过变系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中国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反,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殷醒民和谢洁则认为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国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王晓芳和田军伟研究了宏观经济变量(包括货币供应量、GDP增长和利率)与股票市场指数的联系,发现股票市场收益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增长。
周立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同样发现,二者相关性很高,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对其长期经济发展不利。
宋玉臣和李楠博认为股票市场变化的股价指数变动率与反映经济增长的GDP变动率之间在某个时点出现背离是一种常态现象,但是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内,二者一定是相互匹配的。并通过实证检验表明成熟的股票市场受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不同的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时间长度的匹配周期。
另外,以赵振全、于震和杨东亮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争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关系并没有意义,他们认为应该从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机制人手,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更加深人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在两者总量关系上寻求突破。
而吴东和孟宪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下通过开放经济下的拉姆齐模型对“金砖国家"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证券市场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本国证券市场和允许本国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