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货币调控手段对股市的影响
利率调整是各国央行普遍使用的货币调整工具,但利率的调整在达到调控目的的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比如说,为了抑制通胀连续加息,虽然有效地控制住了物价的上涨势头,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贷款成本,对部分行业的发展会造成明显的打击。另外,流动性的整体下降,也会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贷款成本提高,对投资形成影响;购买力下降,对消费构成影响。这样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只剩出口了,如果遇上别国购买力也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正是如此),央行就需要动用力度稍弱的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调控。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放贷及创造信用能力就会下降,使得社会的银根收紧,达到与加息一样的目的。但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迹象,央行在多次加息后,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频率更高的调控,从年初的9%一路上调至14.5%。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央行一方面减息以刺激经济,但为了抑制阶段性通胀,使用了混合调控的方式,继续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为支持灾区建设,央行对重灾区金融机构进行了区别对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央行调控的首要目标是抑制通胀,但实体经济又刚刚处于恢复阶段,为了避免调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央行连续频繁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14日,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为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上每月一调,其中在2010年11月一个月就上调了两次,如表1-4所示。而货币政策的调控同时也带来了股市的下跌,上证指数从2010年11月的3187点下跌至2011年6月的2611点,下跌幅度达到18.1%。
表1-4 中国人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览表(2007.1-2012.5)
除了利率调整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行还会动用其他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相应的调节,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限制贷款(比如限制二套房贷、对部分行业限制放贷总量等)、操作央行票据、调整贴现率甚至动用汇率工具来进行调控。其中很多方式我们普通投资者不甚了解,也没有必要去吃透,只需要把握一个大方针,即货币政策是属于扩张性还是紧缩性即可。如果是前者,会增加资金流动性,有资金就有机会,股市会出现较多机会;如果货币政策从紧,则股市会承受较大压力,赚钱机会不多或只有局部的结构性机会,如图1-11所示。
图1-11 货币政策与操作策略对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