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资金博弈的结果
“量为价先”——这四个字很好地说明了量价之间的关系。
股价涨跌由投资者交易推动,成交量便是交易情况的一个体现。对于技术图形,主力可以通过技巧来实现他所想要得到的结果。但对于成交量,则需要主力拿出真金白银来进行交易。在成交量上作假,成本要远远高于在图形上作假。我们经常看到主力“骗线”,即很少看到主力“骗量”。这就好比前面章节说过的,在现金流指标上作假,难度远远高于在其他会计科目上作假。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有必要严谨、认真、耐心地看一下成交量对于波段操作的意义。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会指导其投资行为。当大家都看涨时,就会进行买入交易,而当看涨的人越来越多,买方阵营的队伍便随之壮大,成交量会放大,然后我们看到股价上涨;反过来也是一样,当大家相继看空,恐慌心理与谨慎心理结合在一起,形成瞬间卖盘,促成放量杀跌。因而,成交量的变化,对行情起着微妙的影响。
投资者不妨注意每一次股市的最高点,都对应着阶段性的最大成交量。很多股评人士喜欢放量,一放量就说要涨,就说交易活跃,而这往往是在忽悠散户进场。大家都进场了,满仓了,结果一根大阴线出来,连本金都亏去不少,接着就是连续下跌。
同样,股价连续下跌之后,会出现惜售。表面上看,交易不活跃很难有机会,但实际上,虽然没有人愿意买入,但场内也不愿意再抛出,这就是惜售。当场内投资者惜售时就会涨吗?逻辑上并不是这样的,但场内惜售之后,市场抛压就会变轻,那些做空的主力就会反手做多,此时场内抛压轻,场外投资者又等着抄底组织反攻,就易成功。这就形成了连续缩量出现“地量”之后易见底。
我们不妨以上证指数周K线为例来进行分析。
图5-1 上证指数周K线图(2010.7-2012.1)
从图5-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11年5月底,上证指数短期反弹周成交量放大到6374亿元后再次下跌;到2011年9月份,成交量不断萎缩,最低至2121亿元,之后上证指数震荡筑底形成阶段底部。然后到11月时,单周成交超过5000亿元时又再次形成阶段性的高点。之后的走势也是反复出现这样的格局,成交极低迷时形成低点,成交量放至很大时形成高点。到2012年11月时沪市单日成交低至1776亿元,上证指数也在1949点形成阶段性底部出现上涨。图中的成交放至天量(圆圈)处对应了每一个阶段的高点即顶部,而图中的成交缩至地量时(方框)则对应了每一个阶段的低点即底部。
以上只是上证指数的周K线图,只是阶段性走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读者们大可以亲眼观察一下深成指数,再观察一下日K线图与月K线图,出现类似结果都是必然的。其实,成交量天量对应高点与地量对应低点的结论是被大多数投资者所认可的。只不过,在实际投资中,投资者却往往不能正视这一点。这是因为,身处其中的我们必然会被投资盈亏所牵制。当行情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后市,不断买入,手中的股票也顺势往上涨,账面上的浮动盈利会使得我们舍不得抛出,这种害怕踏空的心理有时候比害怕套牢的心理还要强烈。所以,不断放大的交易量本身就是投资者创造的效果。
反过来,跌市中是很少有投资者有底气、有勇气去接盘的,大家都选择了观望,市场越来越冷清,指数越来越低迷。当战略性资金进场或投机资金短线抄底进场、带动人气回升后,才不断地出现投资者空翻多。因而,你可以看到成交量基本上都是呈现出逐级变化的,即涨的时候越来越多,而跌的时候越来越少。当这种变化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就是变盘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