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碳中和的机会刚刚开始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
今天我们聊聊碳中和这个问题,好多人对此不熟悉,不知道碳中和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些没关系,你总知道2020年8月份四川乐山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乐山大佛被洪水没过脚趾的故事。
当地有个说法,“大佛老爷洗脚,乐山城头撑船”。如果水没过乐山大佛脚趾,基本就水漫乐山城了。
看似是一个独立的变化,其实跟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的一个结果是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生态灾难增加。
我们还知道,有个小岛国叫马尔代夫,为什么说去马尔代夫旅游要趁早呢?因为你去晚了,小岛可能就不存在,完全淹没在海平面以下。
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呢?
我专门查了查十几年前的新闻报道,马尔代夫做了一件惊动世界的事情——2009年10月17日,当时的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召集12名政府内阁成员,在马尔代夫海域四米深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签署了一个“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决议,提交给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如果你对马尔代夫这个案例也没有感觉,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可以说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将会长期伴随我们的工作、生产、生活。
碳中和不仅是国家目标,它还涉及千千万万家企业、资本市场投资者,也涉及我们每一个个体。
经济学上,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一个集体活动困境,是一个所谓的“公地悲剧”。打个比方,一片草原,张家放羊,李家放羊,直到啃完了草也没人负责。其实啃完了对大家都不好,但是每个人都想多啃点。
首先,发达国家之间就会博弈。欧洲指责美国,你曾是最大的排放大户,开大排量汽车,住大房子。美国人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不准备改变生活方式。
穷国呢?说你们大国都排了,我们还没来得及排,这就限制了。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异常天气、自然灾害频率正在增加,受害的就是这些小国,也没什么钱,等于大佬打架,受伤的都是旁边的小脑袋。而且穷国发言权有限,没人理会他们,就想让富国出点钱。富国一听也有道理,但是不会给钱,给钱都让你们(穷国)的腐败政府拿去买枪买炮了。
所以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都会有这种博弈。
十几年前,国内讨论气候变化充斥着阴谋论——你看那些发达国家发展起来了,用气候变化这样的说辞来约束和遏制我们的发展。
但是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还没达峰,经济规模占比(注: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7%)远远小于碳排放量的占比。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单位GDP的能耗比欧美高很多,所以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
经过十几年,国内的政商学界逐渐达成共识:碳中和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倒逼整个经济的升级。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时任国家领导人正式承诺了量化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这是一个“相对指标”。
2009年承诺相对指标时,能源部门、技术部门、环保部门给的意见就是这事干不了,代价太大,很多企业要关掉。
但我们要认识到:碳中和首先是政治决策,这事必须干,然后再说怎么干。
即便没有这种博弈,我们自己也想搞(碳中和),用这样一个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