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是指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入方以所持有的股票或其他证券质押,向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出方融入资金,并约定在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的交易。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手中的股票向证券公司借钱。
当然,任何借钱和抵押的形式,所借得款项都不会按照抵押物的市值来估计。比如用一只10万的劳力士去典当行借钱,那么你可能只借到4万,剩下的6万中包含折旧费用,绝当(逾期不还)后的资金沉淀成本以及周转率等等问题。股票质押的规则也如是,不过说法叫做质押率。质押率=初始交易金额/质押标的证券市值。对于流通股来说,通常主板股票质押率为55%,中小板50%,创业板45%。质押率会根据交易期限、是否限售股等条件进行调整。
除了质押率,另外一个保障证券公司利益的限制就是两线,即警戒线和平仓线。当质押股票市值/借款金额≤警戒线,则需要关注风险,及时要求资金融入方追加担保品。
警戒线一般被定在140%-150%。比方说,你用100万的股票质押,向证券公司借款50万,如果股票跌到只剩70万,50/70=140%,达到警戒线范围,这时候,就需要借款人继续质押股份或者用现金解押。
平仓线一般被定在120%-130%。当质押股票市值/借款金额≤平仓线,资金融入方须于下一个交易日采取提前购回、追加担保品等履约保障措施,使得履约保障比例恢复至警戒线水平及以上。达到平仓线,且资金融入方无法提供相应的履约保证措施的,证券公司将向交易所提交违约处置申报,经交易所处理通过后,进行强制平仓处理。违约处置所得资金优先偿还融出方,资金如有剩余,将返还给融入方。也就是说,一旦被平仓,很可能血本无归,而且公司都有可能不是自己的了。
股权质押的大结局会是什么?
(1)“上市公司信仰”崩塌。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还是值钱的,至少曾经值钱过。但近年,上市公司发行的标准化及非标债权接二连三地出事,加之股权质押问题的影响,这种信用已被透支得七七八八了。相信今后,仅凭对方是上市公司,就敢把钱借给他,或替他募资的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少。
(2)目前,各路人马不是已经拍马赶到,就是正在驰援的路上,包括但不限于券商的专项计划、保险资金、地方政府管理的各类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等。驰援以及避免强平,不是变戏法,不可能让借款人一夜之间把钱还上,但可以极大的缓解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3)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银行。如果融给大股东们的钱,大部分来自于理财产品的销售,银行不可能对理财产品到期不兑付,一来因为这些理财产品与资金投向之间缺乏一一对应关系,要让买理财产品的人背锅,银行无法自圆其说;二来,这个信誉损失银行也背不起。于是,发生损失的,只能由银行先兜住。
(4)对于相关损失,不管银行搞不搞债转股或其他形式的创新,什么时候或以何种形式计提损失,损失总归是损失,市场对银行股的盈利预期会大打折扣。
(5)深一层讲,笔者认为这次的股权质押问题,根源之一还在于A股的高估值。虚高的估值,需要一次系统性的中枢下移来调整。近来,关于A股如何接近历史估值大底的探讨层出不绝,笔者一直不敢认同,部分原因就在于此。进一步讲,从估值的绝对水平上你是看不出底在哪里的,道理很简单,估值也好,波动率也好,短期来看,都是自相关度较强的指标(当前波动率越是上升,后续波动率上升的概率越高;估值越是低落,后续进一步低落的概率越高),更何况,估值与股价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如果硬让我挑哪个是原因,我选股价,即:估值是股价的结果,不是股价的原因。
(6)股权质押问题,已经转入持久战阶段。11月了,该关注一下美国中期选举了。本次中期选举,将改选众院的全部435个议席,和参院3分之一的100个议席,以及36位州长,算是特朗普执政近两年的一次中考成绩发布会吧。11月上旬见分晓,各位也带着小板凳过来一起围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