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假说”运用于众多领域,其中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R·布伦贝格和A·安东就将此理论运用于消费与储蓄。
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
1. 人的收入决定他的消费,这个收入不是现期绝对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
2. 人是理性的,希望一生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3. 人一生的全部消费等于一生中所得到的劳动收入和财产之和。
如上图所示,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3个时期,分别是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个时期的消费和储蓄习惯都不同。并且每个人都会根据其一生的收入与财产来安排消费,在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收入倾向相等,而且是相当稳定的。
青年时期的时候虽然相对收入较低,但人们相信未来能有更多的收入,因此这个时期人们往往会把家庭绝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甚至举债消费,所以在这个时期消费总是大于支出。
中年时期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并达到一生中最高峰,支出也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幅稍逊,因为人们往往需要为自己退休生活储备资金或者是偿还青年时期的债务。因此这个时间段收入大于支出。
老年时期的人们在退休之后的收入大大减少,消费的虽然也应随之减少但由于消费惯性和已有储蓄,一般支出不会下降到收入同等水平。因此在这个时候支出往往大于收入。
介绍完生命周期假说,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把它运用到ETF投资当中
青年时期
青年时期以结婚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从参加工作到结婚这段时间的青年人没有抚养老人和小孩的任务,经济压力较小,可承受风险能力较强,更加进取,富有挑战精神,目标收益率希望比定期高6%-9%,更倾向于投资高收益的产品,因此股票型ETF是理想选择。
股票型ETF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被动股票型ETF,其特征是基本复制一指数的成分股,被动跟随标的指数的走势,收益可观也具有一定风险;另一类是主动股票型ETF,该ETF的基金管理人不完全复制标的指数的成分股,而是采用量化选股技术,对一篮子股票进行调整,谋求投资收益率更高,但风险也随之升高。目前,国内还没有主动股票ETF。
在新婚到孩子出生时期,人们往往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储蓄,但是家庭开销占比很大,需要安置房子,赚取养育儿女的资金等等,家庭对投资产品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目标收益率比定期大概高3%-5%,因此可选的ETF投资产品可以是:
对于整个青年时期,此处给出一个投资组合策略可供参考:
中年时期
家庭成长期从儿女成长到读大学这段时间,一般家庭已经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较丰厚的储蓄,理财能力大大提升,为了儿女教育和未来更好的生活,人们愿意接受风险中等强度的投资产品,获利目标较定期存款高5%~8%。这时期可以配置的ETF产品有:
股票型ETF+另类ETF
其中股票型ETF可以选择中小盘ETF、成长型ETF、行业ETF;
另类ETF包括跨境电商、商品ETF等;
家庭成熟时期是儿女步入工作到长辈退休前时期,这个时期一般家庭经济水平达到最高峰,因为儿女开始经济独立,抚养费用已经大大减少,父母开始制定养老计划,这个时候一般人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大下降,更倾向于取得稳健的收益,获利目标较定期存款高3%~5%,因此这个时候建议配置的ETF产品是:
债券型ETF+股票型ETF
债券型ETF多为低风险,收益稳定,但投资者仍然可以根据风险喜好调整两种ETF的比例。
对于整个中年时期,此处给出一个投资组合策略可供参考:
老年时期
退休的人群主要的理财目标不再是以盈利为主,更多是为了保值,因此可承受风险的能力最弱,更喜好有固定收益和变现能力强的保本型投资产品,获利目标仅比平均定期存款高出1%~3%。因此,该阶段推荐的ETF产品是:
债券型ETF和货币型ETF
对于整个老年时期,此处给出一个投资组合策略可供参考:
总结:
ETF是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拥有非常多的优点。不仅交易费用低于一般基金,而且申购赎回效率非常高,运作过程公开透明,是非常理想的投资产品。
生命周期投资策略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投资组合设计和管理办法。适合希望得到中等收益和完整的人生投资策略的人群。
如果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信投资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
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明确认定 ICO 活动等为非法集资,人称“9·4事件”。禁令打击了国内加密货币投资者的热情,国际市场却一派繁荣,并于去年末今年初达到最高峰。但之后便步入下坡路,几个月来加密货币持续缩水,市场动荡,“9·4”一周年在熊市中度过。曾经炙手可热的ICO平台以太坊一片低迷,让人心慌,有人将希望寄托于比特币ETF,但SEC态度依然坚决:市场操控问题不解决,ETF无望。币圈和链圈是否到了泡沫破裂的时候?泡沫挤出的过程是否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以太坊的衰落是否正意味着行业逐步趋于成熟?讨论仍在继续。 (董黎明)
币市跌跌不休,一些人将希望寄托于比特币ETF,屡败屡战。但也有人认为,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数字货币的大规模使用上,泡沫破裂未必是坏事。“现在市场分化比较严重,这个时刻大家会更加保守,更关注风险较低的数字资产。也有一些项目在扎扎实实做研发,这是平抑资源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过程。”
自加密数字货币市场2017年末进入“熊市”以来,有关“泡沫”的争论就不时传出。许多人面对跌跌不休的“币市”,将希望寄托于比特币ETF,对比特币ETF“要过”的期待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每一次的否决,都在牵动着币市价格的起伏。
近日,SEC再次拒绝ProShares、Direxion及GraniteShares提出的9起比特币ETF方案。SEC认为,这无关比特币或区块链技术是否具有普遍性、实用性或是否值得创新投资,重点是这些公司未能证明其提案符合《交易法》的要求,尤其是未能证明提案符合防止欺诈和操纵行为的国家政权交易规则。
SEC的担忧不无道理:截至9月7日的前48个小时中,数字货币再次经历一轮暴跌。比特币由接近7400美元跌至6400美元,仅用时15个小时。分析认为,此轮暴跌的主要原因是高盛(234.6, 0.69, 0.29%)将暂时搁置开设数字货币交易业务的计划。
随后有媒体发现,在9月1日整体市场情绪积极的情况下,市场中却突然有人手持1万枚比特币的空头头寸。有质疑认为,除非知道内幕消息,否则此种空仓毫无意义。此后,使用AI技术追踪社交情绪波动的数字货币信号检测团队RoninAI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次暴跌大概率存在人为因素。
“救市良方”还是“救命稻草”
早在2013年7月,Winklevoss就曾首次尝试比特币ETF的申请,但被驳回。此后,数家公司在2017年集中进行了比特币ETF的申请,不过绝大部分后来撤回。
自去年12月以来,SEC也已“明里暗里”多次驳回与比特币ETF有关的申请。年初,遭遇SEC约谈后,Direxion曾主动撤回其ETF申请;今年7月,SEC再次拒绝由Winklevoss提出的在BATS BZX交易平台发布ETF的提议。
接下来,SEC将于9月30日决定驳回或批准VanEck SolidX发起的ETF申请。与最近刚被拒绝的一系列锚定比特币期货的ETF不同,VanEck的ETF基于实际的数字货币交易。
比特币价格波动过于剧烈,以及无法有效防范市场操纵和欺诈,造就ETF申请目前 “迟迟无果”的困境:推动者认为ETF的通过有助于解决比特币交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SEC却认为上述问题的改善是ETF获批的前提。
与其说是“救市良方”,ETF更像一根“救命稻草”:在数字货币跌跌不休、横盘已久的情况下,备受部分币圈人士期待。一个例证是,SEC近日驳回一批申请之前,ETF的消息三天两头出现于各类区块链资讯报道之中。包括Fundstrat研究主管Thomas Lee在内的多位比特币“狂热”支持者向投资者给出“比特币将于年底突破1万美元”的参考价格时,均有提及ETF。
来自互联网金融行业、银行业和区块链行业的多位受访者也均在采访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目前种种态势来看,比特币ETF获批的可能性确实正在增大,只是短期来看依然挑战过大。
加拿大投资公司Canaccord曾于上月表示,比特币ETF于2018年获批“极不可能”。该公司研究人员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即使是最有可能获批的ETF也要到2019年才有希望迎来最终决定。
即便获批,ETF或许一时救得了币价,对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拓展却可能并无太大益处。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近期表示,人们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数字货币的大规模使用上,这样才能对数字货币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Netcoins创始人Michael Vogel也表示不认为ETF对比特币长期的成功至关重要。
“币圈”泡沫是否侵蚀“链圈”
近段时间,以太坊价格的“崩溃”也引发了新的担忧:以太坊如今最大使用场景就是发币,其下跌是眼下ICO世界衰退的一个缩影。现有上千种数字货币中,以太坊网络的优势曾是支撑其币价的核心因素。如今“币圈”的泡沫是否正在从多个方面侵蚀着“链圈”?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虚拟货币法律问题的人士,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链圈的发展与币圈大概率重合,这从区块链技术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端倪,该项技术需要激励机制就有了“币”,“币”如何使用就演绎出了“币圈”的概念。
肖飒认为,狭义的“币圈”,单指交易所及上交易所的项目方成员及其联盟等,与此对应,狭义的“链圈”单指只从事区块链技术研发、落地应用的团队及联盟等;广义的“币圈”,指任一代币的发行方及参与其中的人员和组织等,与之对应,广义的“链圈”指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各类人士和组织。
资深区块链研究人士于佳宁认为,“token”(币)是“链”本身的一个技术元素。“不管是有币还是无币的区块链,技术层面都会有token要素。”他说,“有币和无币的差异,并不是token是否存在,而是要不要把它价值化,变成一个明确的价值载体。”例如,在将版权证书、国际大宗贸易提单等过去依赖于“纸”的价值凭证token化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实现权益市场定价的过程。
于佳宁认为,价值凝聚于纸这一种载体,严重限制了资产流动性,实际上也没有降低伪造或篡改风险,而区块链技术目的虽是实现从低流动性的“固态资产”向高流动性的“气态资产”转变,但还不够充分。“简单通过技术实现数字化,价值体系还是围绕这张纸,是以固态化资产为出发条件的体系。”他说,“‘剪碎纸’是第一步,token对应的是一套不仅实现资产可拆分、可转让,更可以避免重复质押、双重支付等问题的技术。既增加了流动性,又通过新型定价体系实现新资产形态下的定价机制。”
纸贵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公司,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宣松涛也指出,单就区块链本身而言,存在多种形态,可以有币也可以无币,都有吻合的应用场景。“比如公有链,如果脱离数字货币、脱离token,它的价值就不会很大,因为无法激励整个公链上的参与者来共同维护这个区块链体系。”他表示,“但如果是政府、企业这种应用场景,则不需要通证体系来施加经济刺激,因为他们本身就会自觉地维护这个区块链网络。”
鱼龙混杂应用层次待提高
如今,一种观点是泡沫更多源自币圈,而非区块链行业。
不过在于佳宁看来,若用“泡沫”来衡量链圈,概念和标准非常不清晰。“泡沫往往是指市场估值远超内在实际价值。币圈的泡沫不难理解,比如说一个项目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创新,没有什么内在价值,靠炒作升到了(市值)百十亿,这就是泡沫。”他说,“但链圈到底有没有泡沫,这个事情本身就很值得商榷。”
于佳宁认为,国内来看,阿里巴巴(158.97, -3.40, -2.09%)、腾讯、百度(215.55, -0.49, -0.23%)、京东(26.45, -0.50, -1.86%)和小米等大公司本就占据链圈主流,但他们的区块链部门并非独立主体,很难衡量其估值;而以迅雷(8.9, -0.17, -1.87%)为代表的一批区块链概念股,股价也相对趋稳,距之前的高点已下跌不少;此外,一些典型的链圈非上市公司目前融资额很低,估值也不高。“如果非要说链圈存在泡沫,也只能说是币圈的火爆导致区块链技术人才薪资水平被推得过高,又导致链圈招人困难,进而导致有人才储备的公司估值较高。”
于佳宁认为,“币圈”的一些泡沫往往体现在一些传销币、空气币上,这些资产本身没有清晰的内在价值,仅通过人为炒作方式形成价格,毫无疑问就是泡沫。
具体到区块链项目上,也存在一些项目,本来不是空气币,并曾有不错的团队支撑,“但后来发现饼画得太大,慢慢做不下去,变成了空气币。”他表示,主要公链作为全球性信息基础设施,仍具备明确的内在价值。“只是有些项目,其技术创新的承诺,实际兑现程度和之前的期待差距较大,也就慢慢沦为泡沫。”
宣松涛认为,由于还处于行业较为早期的阶段,无论是区块链还是数字货币,虽然本身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但目前确实存在泡沫大于实际价值的现象。“在场景具体落地和大规模应用之前,经历一段泡沫积累期也正常,所以我不认同数字货币存在很多泡沫而区块链技术不存在泡沫的观点。”他表示。
“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底层,能在诸如金融、物联网、供应链管理、溯源、征信等众多领域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信任问题。”宣松涛表示,“而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的一种具体应用,虽然目前确实存在很大泡沫,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具有实际应用场景和价值的数字货币。”
此外,宣松涛认为,目前包括传统互联网行业、实业类企业在内的很多行业,都相继推出属于自己行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但目前仍是鱼龙混杂,区块链应用的层次和程度仍有待商榷。
“比如一些行业只需接入区块链体系即可,无需自己搭建一套底层基础设施,而有些行业则需要一套底层基础设施支撑在上面运行一些资产。”他表示,“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征来判断如何更好地使用区块链技术。”
有利抑制投机“新领军”尚未出现
“现在市场分化比较严重,这个时刻大家会更加保守,更关注风险较低的数字资产。”于佳宁表示,“此外,也有一些项目在扎扎实实做研发,这也是平抑资源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过程。”
宣松涛表示,以目前市场环境来看,资本方或投资人更多地关注数字货币层面投机性较强的投资,不利于区块链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落地。
“如果大家都一味关注数字货币的投机性,那么它背后所代表的应用价值就容易被忽视,包括项目方也只需关注币值炒作就可以了。”他表示,“目前数字货币市场的泡沫积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底层创新及应用场景落地的发展。”
在他看来,主流币圈是链圈的一部分,这点毋庸置疑。“我们要考虑如何把公链或者数字货币背后对应的价值理清,看它对应的是公有链、DApp项目还是资产。”他表示,“等这部分梳理清楚,能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发行通证,就是泡沫褪去的时候。”
苏格兰皇家银行(6.6, 0.19, 2.96%)创新顾问王盛泽则对记者表达了一些担忧。在他看来,区块链自诞生至今已有近10年,但真正让区块链成为热点的还是各类ICO和代币。“比特币价格让大家觉得很心动,但真正落地的区块链项目并不多。”他说,“绝大部分普通人对区块链的认识还是数字货币。如果币圈塌了,未来很多人对区块链的憧憬和信心都会破灭,整个行业在资金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目前区块链行业尚未出现能像比特币、以太坊一样推动行业迈入“新纪元”的领军者。“区块链可以说是因比特币而起,说比特币是区块链1.0没有什么争议。”王盛泽表示,“我们团队认为,以太坊作为2.0也不为过,它带来了智能合约和图灵完备的一个普遍的区块链语言,这都非常有突破性,并将区块链带入了新的‘纪元’”。
不过,虽然现在不少项目方打着“区块链3.0”的旗号,但真正配得上“3.0”的项目似乎还并不存在。“可能有接近2.5的,比如超级账本,但是能像比特币、以太坊这样推进区块链行业进程的还没有。”他说,“EOS试图解决一些问题,但它只是一个‘试图加强版’的以太坊,并没有太多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