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管,或是把每件事情都交给个人来处理,行为经济学还提供了一个去除偏见的折中办法。对于一些质疑政府高压监管.相信人们只需要一些帮助就能依靠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人来说,这个办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个办法就是把人们往正确的方向上“助推一把”。这种"助
推”不是强制性的,它的魅力在于利用了我们的偏见来为我们服务。行为经济学对偏见进行了仔细研究,例如惰性和目光短浅。如果你参与了401(k)计划,那么你可能就已经接受了行为经济学的这种助推,只不过自已没有意识到罢了。
401(k)计划中的助推就是寻找一些方法帮助人们为退休储蓄更多的資金。如果你加入了401(k)计划,那么你是幸运的。美国劳动力中只有一半的人参与了这种由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但是一些有资格参与401(k)计划的人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它。平均来说,人们可能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加入401(k)计划,而且很多人压根儿就不参加。
经济学家大卫.莱布森、布里吉特.马德里安(Bngitte Madrian)和詹姆斯.乔伊进行了一项研究,分析有资格参与401(k)计划的雇员的参与率。结果,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有一位雇主,其雇员的401(k)计划参与率大大高于他的竟争对手。这与401(k)计划的设计有关系。当这位雇主的雇员在受雇用之时,他们就被自动加入了401(k)计划。当然,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也可以随时遗出。但是,在其他雇主们的公司里,事情却恰恰相反:如果雇员想参与401(k) 计划的话,他们必须积极地做出决定并申请加入。
莱布森和他的研究团队很快就发现了401(k) 计划在设计上的这种小变化,它的原理来自于行为经济学。加入401(k)计划被设置为“默认状态",雇员需要申请才能退出计划,而这是需要花一番力气的。但如果雇员们什么都不做,他们就当动地加入了401(k) 计划。所以,只须要把默认状态没置为加入401(k)计划,那么经济学家就可以大幅提高401(k)计划的参与率。
行为经济学可以解释其中的缘由:情性主宰了我们参与401(1)计划的决定。默认状态引导了我们的决策,因此我们很少理性地思考这个决策会带来的后果。当热,雇员们出于某种原因也可以造出401(k)计划,因为这个计划不是强制的。但是要追出这个计划,就意味着要战胜人们本身的情性,这对很多人而言是难以做到的,尽管这只是填一张表格,表明自己不想参与401(k)计划而已。
行为经济学家们同样也找到了使我们将更多的薪水投人到401(k)计划中的方法。有一种方法被称为“明天储蓄更多计划",这是由经济学家施罗莫.贝纳兹(Shomo Benartz)和理查德.塞勒设计的。这个计划要求扁员在下次加薪的时候再增加401(k)的储着,这样他们就不会感觉到可支配收人减少了。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这意味前那些增加的储蓄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增加的,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人们不会感到那么痛苦。借助这一方法事勒和贝纳兹成功地使员工的平均401(k)计划储著率从不到4%增长到超过了11%。
默认状态和类似的福利计划的设计理念,如今在决策界随处可见。一谈到退休收入选择,医疗保险,或是任何一个必须要做出决策的地方,人们通常都会提到实行“默认”的办法。“默认”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成功案例,这是学术界所找到的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方法。
这些理论是否被夺大了呢?这得看它们被用在什么地方,以及被如何使用。毫无疑问,“默认”在一些人们没有特殊偏好或是没有足够经验的地方可以发挥作用,例如401(k)计划。但是,如果认为类似的理论能够对机构投资者(例如对冲基金)起到任何效果的话,那这个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信货危机涉及一些业内人士的决策,他们有非常严重的偏好,并且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高层银行家们忙于设计复杂金融行生品的使用方法,以此绕过现行的监管。一个友好的助推能否给银行产生相同的影响,促使它们符合法律要求,提供更多的流动准备金,我对此深表质疑。
最后一个笼罩在401(k)计划默认状态上的问题,也是涉及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问题:”这种默认状态能够增加多少储着?”它们能够增加401(k)计划的参与率和储蓄,但是参与者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削减储蓄。他们可能削减储蓄账户或投资账户中的储蓄,或者他们会产生更多的借款。目前,没有人知道对401(k)计划的助推是香能够代替或超过其他储蓄。尽管这种默认方法看起来像是改进我们储着行为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它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现在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