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市名家>任泽平> 任泽平股市最新相关消息: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黄金期 注意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

任泽平股市最新相关消息: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黄金期 注意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

2021-03-07 22:44:16  来源:任泽平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31分钟的时间

任泽平股市最新相关消息: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黄金期 注意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

时间:2021-03-07 22:44:16  来源:任泽平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两会进行时,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哪里,发展潜力有多大?经济发展道路上又有哪些关键改革需要破题?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流动性拐点在哪?股市、楼市未来走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券商中国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

任泽平长期以来致力于践行“实战经济学”,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改革牛”“新5%比旧8%好”,2017年提出“新周期”,2019年初预测“否极泰来”,2020年初提出“新基建”。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经典分析框架。

在2021年初,任泽平提出新观点“2021年关键词: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

不追求经济高增长,更强调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将GDP目标设定在6%以上,您有哪些看法?

任泽平:今年设定的经济目标较好实现,考虑到去年低基数,我们认为今年GDP增速可能达到9%左右。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基本处在潜在增速水平,考虑到去年低基数和全球复苏共振,相对较容易完成,表明不追求经济高增长,将重心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上。

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报告点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含义,即“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从具体做法来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量,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统筹新兴产业布局,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经济数据来看,一些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建筑业活动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但物价、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任泽平:2020年底以来,由于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原油、铜、铁矿石等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开始抬头。2021年1季度之后经济正在告别经济复苏、通胀偏低、货币宽松的舒适区间,迎来经济边际放缓(可能韧性较强)、通胀预期抬头(可能幅度不高)、货币政策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的周期阶段,属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到过热和滞涨的过渡期,广义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

总体来看,2021年,经济环比韧性较强,但面临全球疫情严重、小微企业困难、就业压力大等挑战。全球复苏共振,库存回补,出口、消费、制造业投资和补库存可能会部分对冲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链条的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通胀整体温和。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8.5%,均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2020年底以来,原油、铜、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环比大涨,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同时,猪周期向下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尚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我预计2021年物价温和上涨,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这是中国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而不是全球的,中国经济复苏领先于全球,美欧日由于深陷疫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格局,导致中国和美欧日货币政策的分岔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拜登上台的财政刺激计划和重回全球化,可能会推动美国经济复苏以及美元扭转颓势。

货币政策“慢转弯”,流动性将“不缺不溢”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有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好不好,关键看宏观政策宽松不宽松”,您认为是否正确?当前,经济复苏边际放缓,通胀预期抬升,站在流动性拐点上,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财政政策该如何发力?

任泽平: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这句话我认为不完全对。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短期看财政、货币政策,熨平经济波动,长期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力释放。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全球经济体都走上了对货币政策依赖的路子,全球的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去年因疫情冲击导致的经济下行的环境中,一些大国经济体都过分依赖了货币政策,如美国无上限的QE,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在长期供给侧改革没有推动之时,过度放水只会带来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导致对实体经济的挤压,产生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和贫富差距的拉大。

把时间拉长看,过去20年,全球的收入分配占比失衡,贫富差距拉大,都和过分依赖货币政策有关。实际上,短期为了应对经济下行,使用货币政策的手段是应该的,但要解决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还得依赖供给侧改革的发力。

第二个问题,当下,中国货币当局表态“不急转弯”,事实上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不支撑货币金融政策的明显收紧,更多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和结构性信用政策调整,即在收紧房地产融资、地方债融资和影子银行融资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基建、“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

我们认为,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保持稳健中性,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不急转弯”但“慢转弯”,稳杠杆、防风险目标重要性上升,降成本、稳增长目标重要性下降。

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稳健中性的主基调,总量来看,货币层面,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流动性“不缺不溢”、“合理适度”,量缩价平,信用层面,信用扩张周期进入下行阶段,2021年社融、M2、信贷增速逐步回落。事实上,伴随2020年5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常态,DR007中枢抬升,2020年11月社融增速见顶,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结构来看,结构性宽松和收紧并存。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新基建、绿色发展、“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会议提出“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另一方面,从审慎管理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

同时,金融监管或将成为2021年重要的政策主线之一,稳杠杆、防风险。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双支柱体系下,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实现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金融创新纳入审慎监管,合理控制杠杆,反对不正当竞争,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平台经济商业模式面临大调整。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比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提法更加克制、回归中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向潜在增速修复,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财政政策回归常态。

广义赤字来看,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相比去年3.6%的赤字率+3.75万亿元专项债+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组合,财政扩张力度减弱,但赤字率仍保持在3%以上,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仍是财政支持的主体。

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几年,尤其是供给侧改革推出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前景争论较大,悲观的论调“离场论”“洗洗睡”也有,但是您提出“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为什么您是乐观派?

任泽平: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指的是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距离发达国家仍有约20个百分点的空间,潜力大;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中国GDP潜在增速5%以上,是美国的2倍;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释放巨大活力。但也同时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来临;必须重新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改革的方式来解决,释放新潜力新活力新经济。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去年以来,股市和部分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上涨,您如何预测今年股市和楼市的走向?

任泽平:先来说说股市,如果要给这轮牛市起一个名字,我觉得是“改革牛”,准确的说是由于注册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大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地攻坚带来的改革红利牛市,而2014-2015年的“改革牛”是改革预期带来的。

从短期看,2021年的关键词是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将带来新变化。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在抗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展现的强大体制优势和经济韧性,尤其在面对前几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坚持更大力度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持了市场化的正确方向,把握住了历史的航道,成功化危为机。

我们维持“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的长期判断。

至于楼市,我们提出了业内广为流行的分析框架,即“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国的楼市走向在未来将逐步分化,这和人口流向密切相关,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则外迁流出,一二线的高房价和三四线的高库存并存。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以来,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住建部和各地政府推出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炒房,您认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任泽平: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房价、高杠杆风险等问题,住房制度改革亟待破题,关键就是八个字“人地挂钩、金融稳定”,这八字改革方针能够真正长治久安地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人随产业走,区域间土地需求不均衡是客观规律,解决之道是人地挂钩,以实现供求平衡,目前“限购、限价、限贷、限离”等行政限制手段只是权宜之计、不解决供求失衡的根本问题。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要加大建设用地供应,人口流出的区域要减少土地供应;在城市间,要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完善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否则将导致人口净流入地区土地供不应求和人口净流出地区土地供过于求共存的结构性失衡;在城市内部,将产业用地与住宅用地配套供应,从根本上促进职住平衡,避免“睡城”现象,化解潮汐交通压力。

在用地规划方面,优化城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结构。完善城市规划,指导土地供应。依据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等要素,合理编制城市规划,用以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实施,对城市更新改造、生态园林建设、完整社区缔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出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与空间布局,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土地不能唯价高者得。目前中国已有多个城市在调整和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如“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限地价、竞配建”等方式,甚至还有“平均价者得”规则,尝试打破土地价高者得的困境。

另一方面,保持住房金融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货币超发和过度杠杆。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建立住房金融体系与其他金融体系之间的防火墙。从量和价两方面规范房地产相关的货币金融制度。

首先,首付比例不宜频繁变动,同时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提高和降低首付比例是关键的“刹车”和“油门”工具,过快过急将导致市场短期内剧烈波动,频繁变动则导致居民加杠杆,市场预期混乱。同时,首付比例的确定也要保持一定柔性,应坚持差异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需和改善群体购房自住,控制投资性购房;个别城市在市场过热时迅速、大幅提高首付比例以冷却市场,在市场平稳阶段则应平缓“松开刹车”,确保居民自住需求得到有效支持。

其次,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是商业性住房信贷体系的重要补充,需拓宽资金来源。可通过住房金融二级市场拓宽公积金资金池,推动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以公积金住房贷款资产为底层资产,以公积金中心为主体进行融资;扩大归集范围,将农民工等群体逐渐纳入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和保障范围;加强公积金异地合作,包括全面落实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等。

此外,还应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降低进入门槛,提高退出门槛。建立以租为主、去产权化的保障方式,防止制度套利。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步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征税对象上,从空置住房、高端住房逐步过渡到所有住房,设定合理的价值评估基期和税率调节机制,确保居民可负担。

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黄金期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一些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资本市场该如何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进行自身改革?

任泽平:从这几年国家层面的文件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希望资本市场能够发挥支撑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在过去的20年,通过基建、房地产、重工业的时代高速增长,这是银行主导的体系——间接融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经济发展模式更多依靠创新发展,高增长、轻资本、高风险的新经济新产业新结构,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很难匹配,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按照国际经验,支撑创新发展体系,资本市场在风险收益匹配、识别风险方面优势明显,有利于持续支持创新发展,大有作为。

要让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相匹配、“双循环”,必须要通过改革让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股票市场方面,近年来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退市新规发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逐步释放资本市场政策红利。注册制改革方面,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提及“注册制改革”,2020年10月31日金融委专题会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预计全市场注册制在充分评估后,有望尽快实现。退市方面,自2019年推行注册制改革以来,退市标准方面逐步淡化盈利指标,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程序,2020年12月3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一系列退市新规,未来退市效率有望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资本市场格局。

债券市场方面,2020年信用债风险事件显著冲击债券市场,未来债市基础制度建设将提速。2020年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会议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责任。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决维护法制权威,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督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二是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要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去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这对市场将有哪些影响?

任泽平: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是趋势,也是好现象,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注册制改革改善了市场生态,上市企业数增加,壳价值大幅消失,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基本面,让代表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更受青睐。二是投资者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市场的教育、监管的投资者教育,纠正了市场上炒新炒差炒小的不良投资习惯。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您是怎么看的?

任泽平: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度明确“反垄断”,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国企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去年是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第一年,随着一系列具体政策出台,今年多领域国企改革将有新突破,其中包括分层分类多路径推进混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加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扩围升级,红利将加速释放。

民营经济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同时,继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再度明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均可能形成垄断,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防止企业利用融资圈钱“割韭菜”等。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您有哪些看法?

任泽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内能够改善环境、倒逼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能够推动国际合作、争取外贸话语权、重塑国际竞争格局。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见》,计划“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可以预期,未来将通过对传统产业,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对全民进行绿色发展普及等方式实现既定目标。

调节收入分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奋斗的权力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共同富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如何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任泽平:共同富裕纳入远景目标,获得更高重视。截至2020年底,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为“共同富裕”这一民生目标夯实基础。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1年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本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这一目标的重要性,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我国近年来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流动放缓,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我国近十年来也出现社会财富向头部集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上升至2018年0.468,税前收入前10%的人群收入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5.56%提高至2019年的41.43%,个人财富排名前10%的人群占社会财富的比重由2000年的47.75%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67.41%,分配不均的结构性问题显现,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供了前进方向。

为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势在必行。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更灵活有效、普惠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调动生产要素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为减少财富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建立制度基础,切实增加民生福祉。二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建设,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等。三是进行税制改革,调节收入分配。未来要适时地、陆续地推出房产税、财产税、遗产税;对个税进行改革,现在的税制更多的是让工薪层交税,要促进消费,保证公平,需要扩税基,降税率,推进税制法治化;降低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税收。此外,还应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促优胜劣汰,以激发社会活力,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地域歧视、户籍歧视,消除一切阻碍公平竞争的障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奋斗的权力。让社会阶层跃升能够充分实现。让每个人都幸福地追求“中国梦”。

关键字: 趋势流动性拐点证券
来源:任泽平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