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属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看盘原理显示多数人通常都是错的。看盘是建立在一种明显的事实上的,这个事实便是在市场里,总是少数人从多数人那里赚走钱。市场总是以尽量多地伤害交易者的规律变动。阻力最小的路径,通常都与多数人预期相反。如果知道群众不想要或者没有预期的方向,那就等于知道市场的发展方向。如果用下列方式思考,很容易了解这种现象的运作机制。
想像一种情景,每个人都购买了一种股票。没有更多的买家了。当人们都决定抛出股票时,会发生什么事呢?明显地,他们再找不到更多的买家了,除非把价格降到比上一手低更多的位置。这会产生滚雪球效应,使得所有人决定减仓,有的也许是因为已经到达了预期目标,而另一些有可能是因为触及了他们的止损点。
这样一来,股价趋势就完全反转了,和什么相反呢?不仅是和之前的波动趋势相反,同时也和所有买家的预期相反了。他们购买股票是因为他们期待股票上涨。在这种假设情况中,每个人都购买了这只股票,你可以感受到一面倒地乐观看好。所以,请记住,当情况看起来最乐观时,股票将朝下反转,当一切都看起来没指望时,股价即将向上反转。
没错,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百分百的参与者都购买同支股票。但是,这揭示了一个道理:行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买进与实际买进入数之间会产生严重失衡状态,导致特定价位的潜在卖盘远超过潜在买盘。这种情况下,持股者的预期就不再有效,趋势也将反转。
另外,每位持股者都成为了潜在的卖盘。现在,情况变得愈加明显,整个发展链也很简单。在波动的开始阶段并没有许多交易者建立仓位。因此,也没有许多潜在卖出者等待价格攀升。阻力最小的发展途径是朝上,少数人开始承接股票。不久,价格涨势吸引其他交易者的注意,参与者越聚越多。最后,大众发现这支宝贝股票,阿猫阿狗都纷纷抢进股票。当大多数人持有股票时,意味着参与者人数已经太多,潜在卖盘等待机会出手。最先进场的买家开始出货,而买盘持续减少,使得股价走势缺乏支撑。因此,接最后一棒的买盘就被套牢了。
市场的讽刺
我们刚才所形容的是一种适用于市场相关事件的普遍法则。任何太过通俗的交易架构,也存在着相同的运作机制。任何策略只要运用的人太多,就不再有效。市场制造的机会窗口或任何缺乏效率的现象,只存在于大部分人发现它们以前。个别股票的操纵者,为了维持有秩序的双向交易,往往会制造出缺乏效率的现象,某些玩家可以透过小额指令执行系统(SmallOrderExecutionSystem,简称SOES)。运用这些机会,但只要群众察觉到这个管道,相关策略就不再有效。所谓的ECN套利策略,被淘汰得更快。在2002年7月股价连续下挫数月后,一个CNBC评论员表示,大众应该开始学习如何放空股票,结果隔天7月24日股价立刻大幅反弹500点。在未来几年里,这个时间都可能会被引用为经典案例。
回到价格波动的问题。由少数人的精明资金主导的接盘和出货行为,基本上都不会轻易被交易大众察觉,直到适当的时机为止。到这个时候,股票就由群众接手。市场上随时都有太多这类例子。股票市场是一种预先反应的机制,通常多数人都在错误时机进场或者出场。由于群众总是后知后觉,所以当他们买进的时候,已经没有买盘可以在更高位接手了。相同情况也发生在群众决定卖出时,市场仅存买盘。请注意,这里的少数人并非通过不正当方式掩饰其买卖行为。只是精明资金都相当自制,其行为不容易引起注意。反之,多数人行为明显缺乏组织,基本上都是由群众心理即情绪驱使。
在股票大跌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类似例子。当大部分人制造抛盘压力时,很快就耗尽本身力量。多数人是参与最后一波卖出的群众。与此同时,那些精明资金早已等候在一旁了。一旦卖盘瓦解,精明资金就趁此人场吸纳。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个极端。当多数人感觉错过了一波行情而且不能忍受继续错过而冲入市场的时候,会带来大量买盘和一片洋洋得意的情绪,直到买盘力道竭尽为止。在这段过程中,少数人把原先在低档买进的股票,高价转抛给了大多数人。
这方面的最佳案例,可能是1998年至2000年之间的纳斯达克股价指数走势,由1500点暴涨至5100点,随后又急跌到1600点,再反弹至2300点。陶醉于其中的群众把行情拉升到5100点,然后出现了暴跌走势,虽然低点没有跌破1998年的水准,但股价指数也被打倒1600点。然后,市场在1600点附近盘整,但群众持续抛售股票,而行情已经开始向上反弹。因为股票市场已经预先反应当时最恶劣的景气情况。当股价指数上升到2200点附近,群众又开始觉得自己错失大好机会,于是进场重新迎接多头行情,而这时候,少数人又开始出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