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恐慌”之后,道指在熊市的阴影里上下波动,出现了一轮反弹,这股反弹一直持续到1988年3月。1988年11月,罗杰斯预测,新任总统将宣布新政策,这将带来一轮反弹。但无论老布什如何努力,他不大可能在1992年获得连任。人人都以为格林斯潘控制了局面,实际上他通过增发货币,暂时缓解了糟糕的局面,实际情况却糟糕得多。
1989年1月的《巴伦周刊》投资圆桌年会上,罗杰斯表示,股市在过去的一年上涨了16%,但自1988年1月后,美国股市平均股价却并没有上涨,大部分股票价格未变,不少股票甚至还出现下跌。但股市还会持续上扬,美国经济也因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而强劲上涨。美元汇率反弹。利率下降。美国的基础工业,如钢铁、农业、铜业、铝业、石油等都将牟取暴利,而这些公司的股票将有丰厚回报,同时他看多银行股。但他对美国目前严重的借贷现象感到非常担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有损实体经济。
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初道指缓步走出熊市阴影,重拾升势,向着极乐世界的天梯飞奔。到1991年4月17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首次冲破3000点。1991年4月17日,道指轻挑3000点。1995年2月23日,道指成功上试4000点。当11月21日。乘胜追击的道指首战告捷,一举翻过了5000点。
1996年10月14日,步履矫健的道指轻松跃过6000点。整个市场一片狂热,投资者个个都像吸食了大麻的瘾君子,在飘飘欲仙的轻快症中迫涨杀跌、揽金无数。12月初,道指已经冲到了6378点,很多经济学家实在无法解释这种一路上行、人人癫狂的市场,一片繁荣的极乐世界难道真的会永恒吗?
此时,格林斯潘邀请八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华盛顿座谈,谈谈各自对美国股市和经济的看法,其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发出警告,美国的投资者们正用自己的狂热吹大一个危险的泡沫。希勒的讲话引起了格林斯潘的注意,两天后的12月5日,格林斯潘在公开演讲中首次以“非理性繁荣”表达了自己对目前股市无限量上涨的担忧,股市应声而落,“非理性繁荣”成为当时众多经济学家和金融媒体的流行用语。但股市很快就在股民的狂热中回补了缺口。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讲后,格林斯潘对股市态度再次表现出惯有的模棱两可。他在随后的国会听证会上以及多个演讲场合中均表示,在美国经济中,科技正在扮演重要角色。美国企业的生产率和盈利均大幅提升,投资者投资价值可能提升的公司的热情值得理解,他甚至对计算机技术表示高度赞誉。他的话为互联网热的繁荣增加了筹码,科技股和网络股开始酝酿激情。
希勒教授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对当前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现象用行为金融学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有两个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泡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一是心理依托,投资者主要靠主观判断来决定股价的高低。二是从众行为。这两个因素对泡沫有放大作用。有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格林斯潘此后在不同场合发表的对投资者热情表示理解的讲话刺激了这种“繁荣”。那时,格林斯潘在公众心目中就像股市风向标,他的肯定为躁动的股市推人了一剂强心针。
1997年2月13日,道琼斯指数毫无阻拦地突破了7000点,5个月之后的7月16日,这一数字被迅速刷新为8000点。1998年4月6日,道指站上了9000点。
这一年,华尔街发生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危机。LTCM是华尔街享受盛誉的“债券套利之父”——前所罗门兄弟公司高级主管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与几位合同人经营的一只对冲基金,在华尔街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咖基金”并称对冲基金业的“四大天王”。LTCM的合伙人个个来头不小,有因发明期权定价模型成为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和梅降·斯科尔斯(Myron Schols),还有前美联储副主席大卫·穆林斯(DavidMullins)。有了这样的政界、金融界和学术界的深厚背景,LTCM的对冲基金业务风生水起,左右逢源,它的杠杆率也一路狂涨,高达45:1。
他们的交易模式是利用杠杆融资与交易对家敲定,若在约定期限内利率差距加大,LTCM付给对方一笔钱,反之他们获利。1996年,LTCM大量做空德国政府债券,却做多意大利、丹麦和希腊等国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