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起来的快,衰落的也快,一起来看看这几年的变化吧。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很关注变革家对于股权众筹的看法,在它鼎盛的时候关心,在它式微的时候更关心。作为股权众筹生态中最大的受益者,变革家兴起于股权众筹,寄生于股权众筹,成名于股权众筹,但它却从来都与股权众筹行业刻意保持着距离。
今天,变革家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股权众筹的真实态度:变革家将推出自己的“类股权众筹”产品——变革家项目精选!
为什么要推出变革家项目精选?什么是变革家项目精选?变革家怎样理解“股权众筹”市场?这里变革家跟您讲讲我们的思考。
▼
早期投资正进入“空窗期”
“兄弟,有没有靠谱的早期项目推荐下?”
“我们现在主要看A、B轮了,早期项目现在基本不看了。”
这段对话是变革家跟圈内一个非常知名的早期投资机构朋友的对话。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创投圈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退潮”。国内80%的早期天使投资机构都开始撤出或整体后移。
这是资本寒冬的原因吗?不是,是心态的原因。
股权众筹投资流程是怎样的?
很多人都在谈资本寒冬,事实上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下半年基本上一整年都沉浸在凛冽的寒冬里。但从2016年下半年随着IPO的开闸,其实资本寒冬已经过去,资本的春天随着2017年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
经历了惨痛失败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个人天使们却已经是风声鹤唳。钱,还在那里;投资,还要继续,但很多人已经信心不足了。在大家眼里,可能退一步更安全。但是,很巧合的是“所有人,都集体退了一步”。
因为大多数人都“集体退后了一步”,尤其是机构化运作的风险投资基金们基本都退回到了Pre A以及更偏后的领域,停留在早期投资的机构们已经少之又少,这也就形成了“早期空窗期”。
早期项目该怎么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了创业就去找天使投资机构和早期投资机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险投资机构也都接受了项目不投到天使期甚至种子期就会被边缘化的理念。
事实上,种子期和天使期项目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从来都不应该是机构化运作的风投基金的“菜”。原因很简单,风投机构本身就是有钱人的“管家”,钱不是自己的,所以他们更看重钱的安全性。它虽然挂着“风险投资”的名字,但却努力在规避风险,寻找确定性。它的核心是在模式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来支持放大规模扩大营收。
换句话说,风险投资机构们做的事是“锦上添花”的事。
但种子期和天使期所处的阶段就是“验证模式”的阶段,还没有“锦”,自然就更没有办法“添花”了。所以这个阶段的投资属于典型的“雪中送炭”。但这个“炭”烧完之后能不能“验证出一个模式”,它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机构化投资强行进入种子期和天使期,这是中国的双创高潮时,资本贪婪的表现,也是中国独有的奇葩。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
那么正常情况下,一个种子期或天使期项目是怎么解决融资问题的呢?
第一条路径,合投或众筹。美国的天使投资非常发达,不管是在线上还是每个州都会有热心人组织“路演”,撮合高净值人群和创业项目对接和投资,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项目可能还会涉及到这个专业领域的高净值个人领投。
项目融资金额也基本都在15万到50万美金之间,人民币基本在100万到300万元这个区间内。这些高净值个人就是天使期和种子期项目的投资主体,整个美国的创业创新不夸张的说也是他们支撑起来的。美国的这些高净值个人和中国的股权众筹投资人基本是同一类人群。
第二条路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美国,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的是“资金+培训+人脉”的功能,甚至很多加速器连场地都不提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的资金也都非常有限,15万美金到20万美金之间的居多,换算成人民币基本上投资在100万到200万元之间。
这跟中国的孵化器主要依靠场地出租加政府补贴是天壤之别。所以,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模式尽管在中国遍地开花,但谈起对天使期和种子期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他们做的是完全不合格的。
相信大家听了变革家的解释,就应该明白这波大家每个人都经历过了的资本寒流背后的原因了。早期投资不该是投资机构的势力范围,但他们的贪婪让很多本该死去的早期项目活了下来,坑了更多的人。
各大股权众筹平台不是为急需第一笔资金的项目筹集资金,而是为投资机构已经买单了的本就没有希望了的Pre A、A轮甚至B轮的项目“续命”。而这种为投资机构的错误买单的逻辑才是上一波股权众筹投资人们普遍被套住了的最核心原因。
而今,早期项目和早期投资进入了“空窗期”,这是天大的好事。它恰恰反映了老势力的难以为继,也为新势力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接下来的股权众筹、合投、孵化等才正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很荣幸,变革家赶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新老交替的时间节点,我们推出变革家项目精选去迎接这第二波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