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事件”带来哪些启示?
“327国债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1994年秋天,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面对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出台储蓄保值补贴政策,国债的固定利率也变成了浮动利率,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鹜,成交额明显增加,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140亿元。与此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管理层对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后的风险扩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终于在1995年2月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的代号,240亿元的“327国债”于1995年6月到期,它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但是,“327国债”的价格却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动,因为市场认为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报太低,财政部可能到时会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兑付。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当时空方主力万国证券在以148.5元的价格封盘失败后,在交易最后8分钟大量透支操作,用700万手价值直接把价格打到147.5元收盘。"327国债”合约价格暴跌3.8元,当日开仓的空头全部爆仓,最终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当日最后8分钟的交易无效。"327国债”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市场仍是动荡不安,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