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这个领域,20世纪最大的发明是ETF,21世纪(迄今为止)最大的发明是中国的非标(非标准化债权)。股权质押(式回购)就是非标中的一个类型。
第1个为什么:差钱的话,把股票卖了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借钱?
麻烦其实出就在这里。因为这些人身份是大股东,出于各种理由,包括政策限制,不方便卖股票,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变通——借钱。
具体怎么借呢?以场内质押(作为抵押物的股票可以灵活地在市场上卖出)为例,比如,笔者手里有1股当前价值100元的股票,拿到券商那里做抵押,借到50元,并跟券商约定:利率8%,借一年,预警线85,平仓线75。也就是说,股价如果跌到85元的预警线,我就会被券商要求补仓或还一部分钱;如果跌到75元,(按道理)券商就会说句对不起,然后强行把股票卖掉,拿走属于他的本息以后,有剩余的还给我,不够了起诉我。
第2个为什么:券商哪儿来那么多钱用于放贷?
答案是:有点,但绝对不多。所以这当中,券商更多的是扮演“通道”的角色,即:真正的金主先把钱给到券商,通过认购券商发行的金融产品(资管计划)的形式;然后券商再通过资管计划把这笔钱贷给大股东们。
真正的金主,不用讲,还是银行理财资金。
第3个为什么:大股东们想借钱的话,直接去银行借不就行了,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
其实,股权质押本身并不是什么新业务,信托、银行也可以办。但场外的话,手续繁琐,处置不便,不容易做大。但2013年,交易所和中登把该业务标准化了,一旦券商成了玩家,原来的不方便一下子变得方便无比。同时,大批的银行理财资金,正苦于找不到看起来安全、又能提供高息的资产。两者是天作之合,所以我们看到,2014年之后,股权质押业务一路高歌猛进,发展非常快。近期虽有所减少,存量仍维持在4万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