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2017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680.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9%,实现净利润60.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9%。但由于原材料成本及制造费用成本增加,伊利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0.81%至37.52%。
据财报显示,去年伊利的主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和人工等。在液体乳类、奶粉及奶制品类、冷饮类三大产品上,直接材料成本分别约占营业成本总额的89.26%、80.29%、73.09%;制造费用成本约占总成本的8.19%、15.33%、17.20%。去年,伊利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的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0.79%和2.22%。
伊利股份方面表示,加工行业面临着原辅材料、能源、物流运输等价格上涨,乳企的综合成本控制压力增大,“尤其受到国内白糖、纸类包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全脂奶粉贸易价格自下半年起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受此影响,2017年乳企的成本控制压力大于上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除了伊利以外,光明乳业(600597.SH)、燕塘乳业(002732.SZ)等多家国内乳企均受到乳制品制造成本上浮压力,毛利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截至2017年12月底,光明乳业主营业务即乳制品制造业毛利率同比下降5.6%,燕塘乳业食品制造业毛利率同比下降1.55%
相比之下,蒙牛乳业(02319.HK)2017年年报则称,毛利率因成本优势有所上升。“由于原奶价格维持相对较低水平及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集团年内毛利上升至人民币211.827亿元,毛利率同比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至35.2%”
去年,蒙牛总收入601.556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1.9%;净利润20.478亿元,实现扭亏(2016年蒙牛亏损7.512亿元)。其中,特仑苏、纯真、真果粒、蒙牛白奶、冠益乳及优异C等产品对收入增幅贡献较大。
近年来,乳制品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生产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统计显示,去年国内乳品加工行业进入统计范围的企业有611家,较上年减少16家,全年加工和制造各类乳品产量2935万吨,利润总额244.87亿元,比2016年减少3.27%。
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指出,我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低速稳定增长阶段,乳制品行业逐渐由规模增长向品质升级转变,如常温酸奶、常温乳酸菌饮料、低温酸奶等产品更健康、附加价值更高,符合消费升级的方向,增速相对比较快。各家乳企在低温产品开拓销售渠道,调整产品结构,为保持市场份额,逐步展开差异化竞争。
燕塘乳业在最新年报中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生产资源向高毛利单品倾斜,充分利用自身冷链运输体系和产学研一体的优势,继续挖掘城市型健康低温乳制品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