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乳制品行业洗牌产生阶段性大黑马
行业洗牌新环境中的制胜因素+行业需求整体收缩空间小或平稳或增长=行业洗牌型投资机会
2008年下半年爆发了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全国22家奶粉生产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有害成分三聚氰胺。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伊利股份(600887),蒙牛乳业(02319. HK)、SST亚华(000918)(旗下“南山”品牌) ,光明乳业(600597)(子公司江西光明英雄);而三元股份(600429)则不在“问题奶粉”的行列,新希望(000876)旗下多家乳品公司生产的奶粉也未在“问题奶粉”名单之内。在三聚氰胺事件前后,奶业风波不断,2005年光明发生“回炉奶”事件,2009年2月份蒙牛特仑苏发生OMP事件。
乳制品业正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
从下文的背景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的蒙牛和伊利在2008年下半年销售毛利率都大幅F降,而未受到影响的三元股份和新希望的乳品业务在2008年下半年的销售毛利率都在上升。三元股份甚至在2008年这个乳业灾难年创造了3669万元这个历史较高的盈利记录。
但我们看到,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伊利和蒙牛的股价就开始企稳上扬,经过2008年下半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前后(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两年时间里伊利上涨8.31%,而同期沪深300下跌33. 02%,在所有乳制品上市公司中,涉及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伊利股份反而涨幅最大,两年时间超越沪深300高达41.33%,涨幅甚至都高于因未涉及三聚氰胺从而直接受益于该事件的三元股份22.6个百分点。
为什么伊利股份反而能够后来居上获得最大涨幅?
(1)三聚氰胺危机的背后还有转机:13亿人的喝奶问题不可能由外国的企业来解决,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本土的企业来完成这一使命。从这个角度看,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或许就是我国乳业浴火重生的分水岭,危机里蕴含着商机。
(2)通过对市场消费心理的把握来挖掘牛股:食品业和乳品业面临信任危机,市场到处出问题,没有出过问题的将米也可能出问题,找不到值得信任的,但是又离不开——最终的选择 :从众,选择非风暴中心的最大品牌。
(3)对比分析,伊利股份是最优选择:从长期发展来看,三元股份一直为国企体制所困扰,光明乳业由于前期盲日收购而导致集团管控层面上问题频出,这都决定了其较为疲羽的长线走势。
而且三元和光明的主导产品巴氏奶虽然味道鲜美,但保质期太短,属于未来的消费升级产品,虽然未来非常值得期待,但在我国目前奶品消费水平较低的环境下,竞争力远不如以伊利和蒙牛为代表的常温奶(虽不够新鲜但保质期很长)。伊利和蒙牛成为市场无奈的选择。
对比伊利和蒙牛,无论是由何种原因引起的,从长线来看,蒙牛的盈利能力要远远强于伊利。在蒙牛上市后到三聚氰胺事件前(2004年7月1日~2007 年12月31日)的两年半时间里,虽然蒙牛大股东持续套现高达数十亿元,但期间伊利上涨349. 28%,蒙牛仍上涨了446. 99% ,远高于伊利,显示了市场对蒙牛盈利能力和成长速度的认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蒙牛亏损9个多亿,仅相当于前一年的利润;而伊利大幅亏损17个多亿,一举亏掉前10年所有盈利的总和。
但在2009年2月蒙牛发生OMP事件而再次回到了风暴的中心,蒙牛特仑苏牛奶占据高端奶70%以上的市场份额,此次事件给致力于发展高端牛奶的伊利股份提供了机会。接着,蒙牛又发生了股权层面上的巨大变动(中粮收购),股权层面的变动属于我们本书所列举的长线熊股(或至少阶段性弱势)的重要诱因之-一,因为经营环境的不稳定使公司难以安心经营管理,从而容易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