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本是北方方言,指市场买卖过程中,与卖家串通合谋在旁诱导买家上当的人。在拍卖领域,也时常能见到“托儿”的身影,需要引起投资者格外注意,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本打算参加2013年上海艺术品春拍会的收藏家汪先生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了,原来在2012年参加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看中的一件清代紫砂壶,经过多次举牌竟拍,竟拍价从4万元一路枫升到20多万元,远远超过汪先生的心理承受范围。扫兴之余,张先生也觉得纳闷:这个壶怎么能被抬到这么高的价钱呢?
后来他从圈内的朋友那里得知,原来当天拍卖会现场的热闹气氛是拍卖公司事先策划的,与他竞相举牌的有好几个都是拍卖行安插在“群众”中的“托儿”。根据拍卖行的指示,一旦像王先生这样的真正拍家上钩,并在多轮竞价后使拍品的价格跃上拍卖行内定的“最低成交价”时,“托儿才会放手。了解了内幕后,汪先生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坚持到最后,而那个最终花20多万元买下这个紫砂壶的投资者则成了可怜的“冤大头”。
在拍卖过程中,时常能见到托儿的身影。一般“托儿”在拍场有三种作用,一个是像上述案例所说的哄抬价格,好让不明就里的“冤大头”接手;二是当拍场人气低迷、乏人问津时,为防止拍品流拍或以过低价格成交,就由“托儿”拍下,充当最后保险人的作用,以保护拍品;第三种情况的水平更高,整个拍卖流程就是他们表演自卖自拍的舞台,拍卖会的唯一作用就是通过虚假成交让拍品所谓的市场价更高。这在许多现当代艺术家的画作拍卖领域尤其明显。有时,这类“托儿”的工作会由拍卖公司花钱雇人去充当,有时甚至会出现拍品所有人自己或亲戚朋友坐在台下直接充当“托儿”的情况。对拍卖行来说,这样的行为既吸引了人气,又能保证成交以赚取佣金,自然是乐见其成。
因为连续几年在春晚上配合刘谦表演魔术,如今董卿成了全国最知名的“托儿”。然而在波涌云诡、水深难测的拍卖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托”都潜藏在暗处,很难被识别出来。之所以拍场“托儿”屡屡能够得手,就是因为在这个买卖双方信息强烈不对称的市场,拍卖品的供求关系很容易造假,而真正的艺术品藏家和投资者又很难识别。这就要求投资者在进入拍场这个特殊领域时’千万不能继续抱着“市场不会说谎可能会栽大跟头。
想要识破拍场“托儿”的伎俩,归根到底还是要先练好“内功”。学习巴菲特“不懂不买,不熟不拍”的投资原则,在进入拍卖会之前,先多花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拍品的背景知识,了解市场的真实行情,做到心里有数。一旦拍卖会开始,更不要抱着“xx拍品,舍我其谁”的架势,千万不要把“托儿”的表演当回事,一定要理性衡量拍品价值,切勿跟风冲动举牌。归根结底,拍品自身的内在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跟拍卖行私下合谋妄图坑蒙买家的拍品出卖人,在此也要严正提醒你们这么做的法律风险,一方面,这类行为很可能会触犯法律;另一方面,拍卖行有可能事后翻脸不认人,此前的私下约定很可能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最后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