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谈房价:愚蠢! 再这么干 这辈子都买不上房了
“几乎所有直系亲戚的90后小孩都有贷款经历,都是网贷,这些钱除了分期付款买手机,其余都是买彩票...” “身边的90后没有一个不欠花呗借呗信用卡的,有存款的简直比大熊猫还珍惜。” 突然发现,小柒竟然成大熊猫了 根据《2019年金融稳定报告》,2018年末,我国住户部门贷款余额4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 和以往保守储蓄的观念不一样,这届的年轻人、中年人,越来越敢借钱了!
这个时代,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藏债于民。 在《2019年金融稳定报告》里,住户部门债务主要由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构成,2018年1-12月,消费贷款同比增速为19.9%。 仔细看,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29.3%,有所回落,是大家不爱借钱消费了吗? 天真! 从整体看,短期消费贷款还是维持在28.1%-40.1%的较高区间,高出近5年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记住这点,要考) 另外,增速小幅回落,主要得益于两方面。
一是买房支出大增,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消费空间; 二是从2017年起,监管层对部分购房者利用消费贷套首付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换句话说,负债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因为房贷压力太大,从而减少了消费负债,本质上的负债,还是很高的。 这点可以从住户部门杠杆率得到验证。 2017年末,住户部门杠杆率(债务余额/GDP)为49.0%; 到2018年末,上升到为60.4%,虽然还是和国际平均水平一致,但已经远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39.9%的平均水平。 ( 2018年末部分经济体住户部门杠杆率)
这意味着什么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住户部门债务与GDP的比值低于10%时,该国债务增加将有利于经济增长;超过30%时,中期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超过65%,会影响到金融稳定。 呃,嗯,自行体会......
在严厉打击消费贷进入楼市的情况下,短期消费贷依然保持在较高的增速区间,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真正的消费贷需求,确实旺盛! 消费贷的路径,无非是信用卡、网贷。 先说更加凶险的网贷。 你以为只有年轻人才鬼迷心窍借网贷吗?太小瞧大爷大妈们的互联网思维了。 在深圳网贷部门最近公布的三期失信人名单中,一共765个失信样本,90后失信人只有59位,仅占7.7%,剩下的都是30岁以上的人群,其中不乏50、60岁的人群。 而网贷,尤其是野鸡网贷平台,利滚利、暴力催收向来令人闻风丧胆,借一万就能让你还别墅,把人逼死还要继续向家属催债的,太多太可怕了。
至于信用卡,你以为它是正规军,用起来就不会出问题吗? 呵呵,当你一旦习惯了过度消费,债务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永不停歇。 2019年5月,陈女士在屋内烧炭自尽。 她的母亲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月薪只有3000多的女儿,名下竟然有14张信用卡,授信额度超过77万,合计欠款总额87多万!其中一家银行的欠款金额,就高达25万。 查询消费记录发现,这些钱不是拿去投资,基本都败在买买买上: 花3000多买一辆自行车、2000左右的名牌包、海鲜酒楼消费一顿近2000、足浴1500...... 这哪是月薪3000元该有的消费啊! 一个包就花掉大半个月工资,还有各种零零总总,这种高压式负债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只能不断办新卡、借新还旧,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好在,年轻人自己管不住手,监管层来管! 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最吸引人的就是: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 小柒的理解是,个人名下多个信用卡的总额度,不能超过20万。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意义。否则通过办理多张信用卡,来规避单张信用卡额度上限,最后还是会落入陈女士那样的悲剧。 我们说过,最劣质的杠杆就是消费贷,既不能创造财富,还会拖累自己积累财富。 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负债(加杠杆)消费你还觉察不出有什么问题。 因为经济高速增长,公司也高速发展,你的工资每年都在增长,还有不错的奖金收入。 在收入上升的基础上,提升消费是安全的
但像这会子碰上疫情,企业日子不好过,不少小伙伴被降薪、甚至没了工作,收入突然中断,现金流开始恶化。 可房贷得照样还,之前办卡刷的包包、名鞋、名表等等,也该还款了,怎么办? 还不上,就只能逾期呗。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52个百分点。 敢欠银行钱,这可是要上征信黑名单的! 你看,为了满足虚荣心,不仅钱没存下来,上个征信黑名单,还可能把你未来购买优质资产(房子)的机会搭进去了。 所以说,消费贷是最劣质的杠杆,是最愚蠢的行为!
新规之后,把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个人授信额度限制在20万以内,不是在限制你的消费能力,是在拯救你! 限额之后,也能防止居民个人杠杆率快速上升,经济才能更稳妥地发展。 做自己能做的事,花自己花得起的钱。 消费上升的前提,是收入的上升,这才是王道。 也只有基于收入上升而提高的消费,才是扎实的消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