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突然通货膨胀了,存款会不会在一夜之间变得毫无价值?
通货膨胀也分为良性通货和恶性通货,但不管是哪一种通货水平,存款都会缩水,只是缩水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如果通货水平在3%以内,可以认为是良性通货
良性通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社会消费,所以只要通货膨胀控制得当,反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最近10年我国的m2增长水平年均15%左右,而GDP年均增速只有8.2%左右,这意味着实际的通货水平就是6.8%左右。
尽管最近十几年通货一直存在,但银行存款并没有变得毫无价值,只是存款实际收益缩水是肯定的,按照6.8%左右的通货水平,还有1年期2.2%左右的存款利率,意味着一年期的存款实际要缩水4.6%。
但是为何大家还是继续把钱存入银行呢?一方面是投资渠道少,另一面是最近几年的通货主要体现在房价上,而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cpi涨幅并不大,最近几年年均涨幅大概是2%左右,所以不考虑房价的话,存款还是可以跑赢通货的、并不是毫无价值。如果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迅速上涨,那存款真的就有可能变得毫无价值。
恶性通胀典型的特征是货币超发,物价飞涨,货币购买力迅速下降,钱变得不值钱。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目前委内瑞拉年度通胀率已经超过82766%,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将达到1000000%。
1000000%的通货水平是非常恐怖的恶性通胀,它可以在短期内吞噬你的存款,假如你一年前存入100万,当时有可能可以买得起1万斤的大米,但是经历一年恶性通货之后,100万连1斤大米都买不起,100万就会变成废纸一推,说不定卖纸都可以获得更多的钱。
所以短期内的通货膨胀会让存款变得毫无价值。
长期来看
物价通胀让储蓄缩水
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的时候,除了一二线城市之外,小城里一碗饭的售价一般在4元左右。到了2018年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低于十元的饭了。我们姑且按照一碗饭十元的价格来算。十年前我在银行里存了1000元钱,到了2018年连本带息取出来一共1350元,十年前我一千元可以买250碗饭,如今连本带息所有的钱只够买135碗饭。那么我把钱存进银行,到底是谁吃了我的115碗饭?
我们可以从2000年往前推算十年,当时一碗饭的价格大概是一元到1.5元左右,在1990年的时候一碗饭的价格基本是一元左右,那十年间物价的涨幅很低,纵然有些轻微的通货膨胀,彼时你把钱存在银行里得到的利息基本上可以抵消通胀,所以那个时候人们的储蓄率是很高的。
到了今天,几乎大家都看得明白,把钱存在银行里那是赔钱的,因为产生的利息远远赶不上CPI指数,所以人们更愿意把钱投在股市和楼市,基金和风投里面,这里面纵然风险很高,但是一旦赚了,那钱就远远的把CPI甩在了身后。
于是整个社会便浮躁起来,真正干实业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大家有多少钱,便一股脑的投入了资本市场。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里建立P2P平台,吸金,然后跑路;股市里面也不风平浪静,总有些人企图坑害那些散户让他们倾家荡产;楼市作为资本的载体似乎成了唯一安全的港湾,于是房价一涨再涨。
比方说通货膨胀吧,它是一定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事。
如果你假定供给是一条直线,一般情况下,短期内当然是可以的。所以通货膨胀多放在宏观的第二个问题中讨论。这样简化下来就是一本凯恩斯。
但是供给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变轨,变速,二阶不再等于零,由线性变成非线性。
再形象一点。
供给相当于一口锅,这口锅叫“生产函数”。它讲的是一个“舌尖上的故事”。各种食材相当于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带着各自的量和价格,进入锅中;各种配方、调料相当于(技术、制度)逐一加入,最后出来的是一锅什么样的“舌尖的味道”,这就叫“潜在增长”。
需求就是通过货币信用实现出来的购买力,投资、消费和境外的。
需求若跑到供给之上(正向产出缺口),大家知道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多是需求通过繁荣的货币主动跑到供给之上;也有一种情况,我们的锅坏了,年久生锈,矿物质成分变了,或是食材不新鲜,或是配方失灵了,调味料过期变质,举凡种种,反正是做不出“妈妈那个味道了”,但需求还是那个需求,以至于需求被动地跑到了供给的上头。
这个时候通货膨胀也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