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讲求团队化作战的券商派私募,也呈现出与大部分券商截然相反的投资思路。他们不仅不敢“死”,而且最怕“死”,以保存绝对实力为至上原则。但因为继承了券商操作灵活的特点。他们在操作上,也与其他派系的私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投资上敢于集中持仓,而且人脉甚广,敢于搏击题材性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以券商自营为主的“敢死队”有中信证券营业部、广发证券营业部、海通证券营业部与东方证券营业部,听说,从这些地方跑出来的自营部操盘手们,在江湖上也是技高一筹。尽管目前券商对股价的操纵尚未消停,但显然券商最“猖撅”的时期已经过去。
券商的衰落直接导致2001年后公募基金的崛起。据国泰基金董事长陈勇胜回忆,中国基金业里程碑式的契机来自于股改,“在股改过程中,基金是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通过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对稳定市场、确保股改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金自身也获益匪浅,分享了股改成功的丰硕成果……基金规模也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
事实上,2003年以前,作为投资领域的正规军—公募基金的业绩一直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在2003年之前,A股市场还是庄股的天下。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的优秀公司很少,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然而,这一局面在2003年发生了逆转。2003年,股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五朵金花”的出现(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及金融板块个股),中国经济进入了景气周期,很多行业出现了短缺,业绩大幅提升,电力、钢铁、石化等周期性行业都出现了价值投资的机会,包括银行的利润都在增长。
一批实践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开始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在2003年之前,人们对基金的印象主要是:赚不到钱,却提取大量的管理费。然而到了2003年,基金的重仓股异军突起,成为2003年上半年市场最靓的股票,基金成为最大的赢家,基金行业则第一次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基金的收益率开始远远超过绝大部分散户和个人投资者,以石波、朱平、肖华、肖坚、吕俊等为代表的基金经理,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基金业的“黄金一代”。
基金接棒券商,渐渐掌握了市场话语权。此后几年,又衍生出基金、社保、险资、游资等几大市场主体并立的格局。尽管券商在2005年后有了合法的集合理财产品,但影响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