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读财报:曾比肩海天味业,如今沦为ST,昔日“酱油第一股”是怎么凉的?
说到“酱油第一股”,你大概率会首先想到海天味业。无论是从市值还是业绩规模上看,海天凭借5000亿市值+200亿的年收入稳坐龙头宝座,是A股“酱香科技”阵营的核心成员
但要是从上市时间上看,2012年登陆A股的加加食品才是真正的“酱油第一股”。如今的加加身陷质押风波、业绩原地踏步,还被戴上了ST的帽子。
同样是做酱油,加加为什么混得这么惨?这家ST企业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一、风光无限的酱油第一股
加加酱油的创始人是杨振,据说加加酱油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上世纪90年代,市面上的大多数酱油的瓶口非常不好开,需要用利器捅破内盖。杨振发现了酱油瓶盖这个商机,自己发明了一种可以直接拉开内盖、非常方便好开的瓶盖,并申请了发明专利想卖给企业。
结果问了一圈,没人愿买杨老板的小发明。于是他干脆从头做起,自己研究酱油的做法,为了能用上自己的瓶盖干脆从头建立了一个酱油厂……1997年加加酱油在湖南成立,凭借高端的定位与轰炸式的营销很快走向了全国。
2003年,加加斥巨资4800万元把广告打上了央视,成功将品牌知名度打到了全国。接下来的几年,加加继续在央视投放广告,在市场上稳居行业前三。到2012年公司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并在当年上市,比海天都早了两年。
二、上市即巅峰
没想到,2012年加加一上市就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此后公司的业绩一直原地踏步,毫无长进。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海天,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12年以来海天的净利润增长率始终稳定在20%左右,而加加的增速不仅上蹿下跳,还经常会出现负数。
在资本市场上,公司的市值也没有像成长白马股那样稳步上升。更惨的是,加加去年还因为违规担保时间戴上了ST的帽子。
2020年6月11日,加加食品自爆公司存在违规担保的情况。控股股东和卓越投资在没有走账的前提下对外担保了4.66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9.9%。次日公司停牌,之后就被戴上了其他风险警示的帽子,到现在也没摘下来……
三、致命的多元化
加加被ST充分说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是存在问题的,但这次担保事件并非加加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而是企业内部问题累积多年后的一次体现。
要问加加为什么会从当年无比风光的酱油第一股变成今天这样,根本原因还是企业自己没有走对“多元化”这条路。过早进行多元化的恶果始终在限制加加的正常发展,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1.过早的品类多元化
在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说过,现在大多数成功的大消费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产品矩阵,这些矩阵大多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以海天为例,公司的尖端产品就是海天酱油,每年的酱油销售收入占比达到60%。同时公司还有蚝油、酱类、醋等“多强”产品。
如果加加在做好酱油产品的同时,向其他品类扩张是没任何问题的,但是这一步迈得太早了。从加加的收入构成上看,公司对于酱油业务并不专一,仅有一半的收入来自酱油。
要知道,海天的酱油业务收入占比从70%降到60%用了10年,而加加的产品矩阵从2008年开始就长这样了。在主力酱油没有在市场上站稳之前就区发展其他业务,导致加加现在面临“一超”不够超、“多强”也都不够强的尴尬局面。各个产品都没能在细分市场中打出一片天地,也导致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在逐渐下降。
2.失败的多元化并购
眼看自己搞多元化不成功,加加还想着靠收购来实现多元。结果,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并购之后,耗费了公司大量的精力与成本。①2015年加加向云厨电商增资5000万元,发展与主业毫不相关的鲜肉配送、日用品零售业务。结果这些业务并未盈利,两年后加加不得不将公司白送给了别人。
②2017年加加收购辣妹子食品公司,想发展辣椒酱等调料业务。但经过半年的谈判无法与对方达成一致,以失败告终。
③2018年,账上货币资金不到2亿元的加加又要斥巨资48亿元收购金枪鱼钓公司,发展金枪鱼业务,但因控制权等问题又没有谈拢……
几番折腾下来,加加不仅没收购到好公司,连自己的主业也越做越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