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来源:同业负债、表外理财、权益资金
影子银行的核心功能是从事常规信贷以外的信贷发放活动。中国影子银行并不存在信贷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但我们可以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角度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同业负债、表外理财、权益资金。由于我国间接融资体系为主,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需要通过银行或非银金融渠道获得:1)居民财富增加,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存款脱媒,理财产品应运而生,为影子银行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2)银行同业负债也是影子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同业负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同业存单余额;3)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信托计划、债权计划等募集资金;4)民间融资资金,民间借贷等也成为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如小额贷款、P2P、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从规模来看,2018年末,同业负债余额约40万亿元,非保本理财余额约22万亿元,资金信托余额19万亿元,但其中有大量的重叠和交叉,不能简单进行叠加。
资金运用: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
从影子银行资金合作渠道看,银行在每个阶段都寻求与监管阻力最小的通道合作。
1)2008-2011年,银信合作大幅起落。2008年83号文明确了银信理财、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托计划推介等模式,等于间接认可了银信合作;随后2010年银监会限制信贷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并拟定地方融资平台名单,银行信贷投放受限制,寻求监管突破,进一步通过银信合作投放资金,2010年9月银信合作规模占比高达64.02%。高速发展必然带来高风险和严监管,因此2010年8月起,监管趋严,银信合作面临高压,银监会72号文要求银信理财合作中融资类业务余额不得超过30%,2011年7号文再次对表外银信融资类业务附加9%的资本计提,银信合作受阻并开始下滑。
2)2012-2014年,信托通道监管趋严,证券、基金通道监管放松,单一通道向多通道模式演变。一方面,2012年银行资本监管趋严,出表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券商创新大会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成为新的通道,且相比于银信合作,两者并无明确的净资本约束,银证、银基通道开始大规模发展,银行理财募集资金大量购买券商、基金的资管计划,并投向非标资产。多通道后期,理财投资非标受限,同业模式应运而生,银行资金投资信托收益权,再投向非标资产,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模式。同样,高风险的多通道业务也引起了监管关注,2013年银监会8号文设置银行理财投资非标上限,2014年127号文对买入返售业务进行严格限制,多通道模式落幕。
3)2013-2016年,表内同业业务兴起,银行负债端成为影子银行的核心驱动力。2013年央行多次降准降息,银行间流动性充裕,利率中枢下行,表外监管趋严,影子银行资金逐步回表、开展同业业务;2013年12月同业存单发行及存贷比废除,银行负债杠杆可被无限放大,同业存单作为银行重要的负债形式开始壮大。如下图所示,银行A通过同业理财或同业存单委托银行B投资,银行B通过非银金融机构投资资管计划,委外机构对通过银行C进行债券质押加杠杆,提高委托资金收益率。
虽然影子银行最终投向并不明确,但非标是重要领域,而非标大多投向了信贷限制领域,包括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资金短缺的中小微企业和“两高一剩”等领域。1)政策限制资金投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叠加2015年后实体经济回报率有所下降,因此大量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2)银行倾向于将贷款投向大型国企,导致民企、小微企业获得的信贷相对不足,因此民企、小微企业也倾向于通过影子银行进行融资;3)“两高一剩”行业同样受到信贷投向限制,需要寻求影子银行支持。因此,影子银行对民企、中小微企业、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子银行监管趋严,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大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且往往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趋严。
从分项来看:1)银行理财对接的资产中,非标债权的占比较高,主要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受益权和信用证,该类资产大多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2)从资金信托余额投向来看,2017年以来投向房地产和工商企业的资金有所增加,投向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有所减少,监管收紧使得信托资产由金融行业向企业贷款、基建、房地产行业逐渐转移,与2014-2015年的状况刚好相反,政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松紧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