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创造理论中,当货币由金属铸币阶段进入信用货币阶段后,货币数量就不再受到贵金属数量的限制,此时货币就由银行体系来创造。但是,货币创造并不是中央银行的特权,而是发生在商业银行的每笔贷款业务和其他购买外汇、购买债券、同业业务、投资业务中。
传统渠道:央行与商业银行
目前中国货币创造的完整渠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第二层是商业银行传统表内贷款、购买外汇和购买债券的货币创造;第三层是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央行掌握着货币创造的总闸门,商业银存款是“引水渠”,通过客户存款的增加进行货币创造,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居民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都是存款的转移,并不会创造新的货币,只是实现了货币转移。
第一层渠道: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基础货币也叫储备货币或高能货币,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和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广义货币总量M2,故基础货币能够创造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余额。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了重要变化:
1)国外净资产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稳定性的提高,重要性有所下降。国外净资产的主要组成是外汇占款,过去由于中国的双顺差,外汇占款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比重较高,导致国外净资产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上升,最高在2009年10月占比141%。后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改善,由国外净资产投放的基础货币目前稳定占比70%。
2)对金融机构债权是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灵活性、主动性增强。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下滑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冲击,对金融机构债权的占比由2014年3月的7.72%上升到2018年9月的36.26%。对金融机构债权的投放渠道主要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所以随着其占比的上升,公开市场操作常态化,央行可以主动管理货币投放。
3)债券发行已退出历史舞台。债券发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央票,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影响,回笼基础货币资金使用的工具。随着外汇占款占比的稳定、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债券发行由最高占比的-51.48%下降到目前的0。
第二层渠道:商业银行贷款/购汇/购债。传统的货币创造渠道主要是贷款、购买外汇和购买债券,由于我国间接融资体系,商业银行成为我国货币创造的主要渠道。
从存量上来看,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渠道,这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相关,目前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贷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资金支撑渠道。目前发放贷款所创造的货币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阶段。
2016年之前,购买外汇是货币创造的第二大渠道,目前基本保持稳定金额。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双顺差”,购买外汇创造的货币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外汇占款增速放缓。2014年到达顶峰之后,2015年外汇占款绝对量出现趋势性下降。到2016年才逐步稳定下来,目前绝对金额保持在21.5万亿元左右波动。
2017年4月之后,购买债券成为货币创造的第二大渠道,目前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货币供给新常态的一大变化就是债券净投资增速保持增长,成为第二大货币创造渠道。
新型渠道:影子银行
第三层渠道:影子银行货币创造,是新型货币创造渠道。中国影子银行是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Ⅲ或同等监管成都的实体或准实体。我国是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国家,但是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规模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实际中还会受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约束。同时,由于贷款风险权重较高,信贷投放房地产行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两高一剩”行业方向也受到限制,这样就影响到银行的资产扩张大小,即货币创造规模,也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因此,银行有动力把受监管较多资本消耗较高的贷款资产项目转变为受监管较少资本消耗较低的同业往来、信托收益权等资产或表外资产,同时负债项目存款不受影响,这样满足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也使自身不受众多监管约束。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渠道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