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很多投资者在震荡市中找不到方向,在2018年大熊市中逆势夺冠的广东潮金投资投资总监刘跃则对当前的行情显得颇为“兴奋”,“牛市中个股普涨,很多个股估值较高,考虑到投资风险,我们往往会提前止盈。而震荡市中会出现很多砸出‘黄金坑’的个股,低估值给我们加仓提供了很好的安全垫。”刘跃在采访中对《红周刊》记者表示。
在刘跃看好,近期披露的一季报总体业绩好于之前的预期,尤其是消费龙头股一季度业绩超出预期,此外,医护产业链一、数字经济板块一季度业绩也不错。机会角度,他认为,受益于业绩增长,未来疫苗、创新药和原料药龙头股;对抗周期明显的大众生活消费股和生活基础原材料股票;基建基站产业链龙头股和受益于新基建的推动的数字经济板块龙头股等都将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一季报整体业绩好于预期,继续看好医药、消费、新基建龙头股
《红周刊》: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一季报备受投资者关注。近期上市公司一季报密集披露,从已披露的上市公司一季报数据来看,您认为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刘跃:传统制造业、消费电子电器板块个股的业绩基本跟我们预期的差不多,下滑比较厉害。消费龙头股一季度业绩超出我们预期,并没有想象那么差。医护产业链一季度业绩增长迅速,数字经济板块一季度业绩也不错。整体上反而比我们预期中要好一些
《红周刊》:在您看来,已披露的一季报数据中,蕴含哪些投资机会?
刘跃:从医护产业链增长速度和国外疫情持续蔓延,我们继续看好疫苗、创新药和原料药龙头股。对抗周期明显的大众生活消费股和生活基础原材料股票继续看好。另外,新基建基站产业链龙头股和受益于新基建的推动的数字经济板块龙头股未来增长明显也看好。
例如,去年基站建设15万左右,今年预计达到50万左右,量的增长是很明显。但很多基站产业链的细分龙头个股涨幅却回吐差不多。加上,我们对未来三年,国内不含国外的基站需求都属于高速增长,所以对基站产业链的细分龙头股看好。
《红周刊》:当前市场普遍预期,二季度或下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将逐渐好转,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是否2020年上市公司全年的业绩可能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呢?
刘跃:2020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已成共识,但经济不好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投资机会。只要市场不出现流动性危机,就会有结构性牛市。我从2006年开始做投资,只有2011年和2018年市场流动性紧张,很考验投资人能力,其余都有结构性牛市给投资人把握。
特别今年,外围环境很糟糕,但市场流动性很充足,流动性充足市场就不会“死”。只是,如果在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寻找确定性增长的行业和个股就考验投资者能力。发现能力强的,今年依然能赚大钱。当然,如果想赚指数的钱估计就很难。
《红周刊》:近期A股和美股市场都有所回暖。但在高盛和花旗看来,最近股票市场的回暖只是熊市中的反弹,既没有成交量的支撑,也没有疫情将要结束的保证。您应如何看当前美股和A股的表现,我们是该乐观还是谨慎?
刘跃:我对美股反弹保持谨慎,对A股则相对乐观一点点。首先,美国疫情还没控制住,对美国国内影响相当大,中国疫情基本控制住,但内需仍需逐步恢复。所以,国内基本面,A股比美股要好。第二,石油下跌利空美股等,但石油下跌反而利好中国制造业。第三,美国股市债务严重,估值高中国很多。中国估值低,所以抗跌力强。但在外围不稳情况下,A股很难有指数牛市。
“逆全球化”不会成为趋势,中美贸易摩擦未来可能会是常态
《红周刊》:受疫情影响,近期多位全球知名的经济学者或者官员纷纷表达了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7日认为,(因为隔离政策)如果GDP下降20%(全球约为100万亿美元,意味着产出损失了20万亿美元)持续整整一年或更长时间,将构成罕见的宏观经济灾难,类似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1929年-1932/1933年)。高盛也预测,2020年美国经济将衰退6.2%,意大利将衰退11.6%,中国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的判断是不是有些消极了?您怎么看?
刘跃:我对此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偏消极谨慎。如果国与国之间不进行联合抗疫和联合保护产业链供应正常运作,那么2020年世界经济肯定不好。第二种会乐观点。如果各国真正联合起来,那么不管疫情还是经济,我都认为都是大底部出现的标志,一切向好的开始。
对于当前的美国经济,我认为,如果重经济轻疫情,则疫情重,经济受伤也重,那么高盛的预测,“2020年美国经济将衰退6.2%,意大利将衰退11.6%,中国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至少需要6个月”的看法一点都不消极。反过来说,如果美国像中国一样全国团结抗疫情,那么以美国国力和医疗水平是可以控制得住,则经济回复会快很多,也没那么悲观。就意大利而言,我也没那么悲观。目前意大利疫情拐点已经出现,疫情正在逐步控制住。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那么意大利经济恢复也会快,不会衰退那么多。
中国经济现在受国内疫情影响小,但国外传导回来影响大。第一,国外疫情严重,国内很多企业一季度外单大量流失,使得很多外贸型企业虽然复工,但二季度很多订单。第二,国外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受影响。特别很多基础原材料要么缺乏,要么涨价趋势严峻,导致有订单的中小企业也非常艰难。
我近期咨询调研过一些中小企业,他们说如果未来三个月全球产业链不恢复正常,很多企业将面临现金流断裂危险。如果全球产业链供应恢复正常供应,那么挺过去是没问题。所以,未来三个月对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和经济是很大考验。第三,全球生产链正常,中国经济很快恢复正常不需要半年。如果,全球疫情一直得不到控制,产业链一直受影响,则得准备做好过寒冬。
《红周刊》:疫情使得各国全球供应链有了新的认识,美、日等国政府一些高官鼓励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这被市场理解为“逆全球化”,例如部分职业投资人开始担忧疫情后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您对此如何看?将对国内企业基本面带来哪些影响?您对此是否有担忧?
刘跃: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主要看重中国市场,是来赚钱的。一旦撤出中国,可能会失去14亿劳动力和14亿消费市场,世界除中国,目前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如此市场规模可以转换成利润。所以,在华赚钱的企业不会撤走,在华亏钱的企业之前想撤走只是顺势撤走。跨国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利润。撤到成本高,利润不确定的地方,谁后面对企业负责。别忽略跨国企业的现实。
个人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未来可能会是常态,毕竟中国产业的升级和国产替代会影响美国,间接反应中国科技和综合国力上升,这个角度看其实是好事,不必过度解读。这几年国内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往东南亚移也是现实,对国内一些就业确实产生影响,间接也会影响中国内需的消费。但我觉得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链向第三世界东南亚转移是趋势,也正常。主要是中国产能过剩和环保问题,进行产业溢出。会影响部分就业和消费,但中国产业升级没多大影响,对此我没有任何担忧。
拉动内需的前提是稳就业,新旧基建都存在可挖掘投资机会
《红周刊》:市场有观点认为,当前国内的举措应该重点放在拉动内需。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内需零售市场从仅是美国的1/4到如今的全球第一大,经济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在刺激消费方面,您持何种观点?
刘跃:有需求才有生产,中国内需的变大,减少中国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内需对中国疫情后恢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预计内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旧基建,国产替代和大众消费。
但稳就业才能稳消费,如果就业稳不住,单独刺激消费很难有效果。所以,我觉得当前应该确保中小企业稳定,保护就业就是保消费。最近,很多地方发消费券,我觉得只能刺激一时,长期还是要看就业。
《红周刊》: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国内复工复产在3月份显示良好。但我们也知道海外市场需求的疲弱让国内企业的订单大幅缩减,外贸型企业遭遇更大困难。当前是不是说经济的一些不稳定情况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哪些行业复工复产相对是比较稳健的?
刘跃:经济的反应是滞后的,由于国外疫情影响经济超出预期,传导到国内也是当时很多企业没估算到。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在调研时企业家跟我们讲,如果未来三个月国外疫情控制,全球产业链供应正常,消费复苏,外贸订单恢复,那么再熬三个月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讲问题不大;如果国外疫情持续影响,三个月后仍然没订单,那么靠外贸吃饭的企业影响将相当大,现金流紧张的就很难支撑。
另外,有些行业今年特别红火,例如:医疗防护品、生活用品,基础原材料等企业是赚得盆满钵满,有些企业家反映干20多年企业,从来没像今年这么赚钱。所以,不管什么样环境,其实总有人赚钱有人亏钱。经济本来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但人类社会整体是一直在进步的,主要自己能否发现和把我而已。
《红周刊》:现在国内相当多企业转型生产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资,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进行出口,且利润可观。但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后必将造成生产过剩,您是如何看待这类企业发展前景的?
刘跃:术业有专攻,一家伟大的企业来源于对所在行业的专注,虽然中途有挫折,但不妨碍企业家的坚持。例如:卖空调也好,买酱油业好,买房子也好,他们能成为伟大企业都是因为坚持坚持。所以,那些经常半道改行做其它行业短期赚大钱的企业,从长远看不专注很难成为伟大企业。所以,在投资上我是不看好这种半道插队,不是很专业的公司。跟投资一样,频繁换股炒短线是很难长期赚钱的。
《红周刊》:除了消费,投资也被寄予厚望。在您看来,未来老基建还有多大的作为?新基建的前景又是如何?
刘跃:中国基建虽然发展很快,但中国地大人多,人均比发达国家还小很多。俗话说:路通财通。但中国很多地方交通仍然不方便,老基建对这些地方起到连接作用,对未来均衡发展打下基础。同样,得益于中国基建网络交通完善,使得中国经济这些年发展润性很强。
新基建未来三年前景很好,特别今年明年我仍然觉得它们属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起到很好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