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看股市]做经济学搬运工起码要有档次 这个太low
“财政赤字货币化”居然成了最近经济学学术圈争论的热点,这让我的确大吃一惊。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原创性的东西,除了知识搬运和政策诠释,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这栋大楼并没有贡献多少砖瓦。
为什么不说直接印钱,或者说“直升机撒钱”,而是用了一个感觉极其高大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词汇呢,因为这样显得很高端啊,一般老百姓还不敢发表意见。大家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很多见不得人的事都要被包装成一个非常高端的外衣,“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这样的东西。
在人类经济史上,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偷偷印钱的多了去了,但明目张胆的真还不多。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和历史,以及导致的灾难性的结果,书籍和文献资料特别多。一般的人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拉斯·特维德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名叫约翰·劳的聪明的赌徒如何把纸币引入了法国,并且向这些国家的管理者灌输一种思想:要繁荣,就需要纸币。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大公在缺钱的情况下,就疯狂印钱,最终导致纸币大贬值,差点搞垮法国的故事。拉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经济周期如此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被他用最通俗的故事讲了出来。在这本书里,还谈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担任英国造币厂的主管的故事,以及英格兰银行在1797年宣告破产的事,值得大家读读。
正是因为无限制的印钱在人类经济史上产生了很多次的灾难性结果,从而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现代银行制度和财政制度,用于约束货币的发行和控制政府的支出。人类经济的现代化,事实上是从金融和财政制度的约束开始的,这是国家信用的基石。凡是挑战这个信用基础的国家,轻则恶性通胀,重则政权垮台,基本都死得很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到了今天,央行不能无限制的印钱,政府的支出要受到严格的控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治理的基本共识。而我们居然开始在理论上创新突破这个共识,美其名曰“财政赤字货币化”,实在是匪夷所思。
政府缺钱不能直接让银行印钱,这基本是一个不用通过什么学术理论来讲道理的道理。可笑的是,中国的很多经济学大咖居然参与了这场论战,长篇大论,从什么传统货币理论的过时,到什么现代货币理论的创新,到什么货币数量论的局限,听着特别吓人。就好像中国的很多券商的研究人员,如果在研究报告中说点什么阿尔法、贝塔,立即显得深不可测一样。但不管用多高尚的词汇或者吓人的理论,老百姓听了他们的,仍然改变不了做韭菜的命运。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结果,一定是政府印钱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人民币的信用被严重伤害,最终传导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如果印钱能够带来繁荣,津巴布韦应该是全球最繁荣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