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为什么会对国有股问题如此敏感呢?国有股减持到底对股市有多大的冲击呢?对此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的股权结构进行一番分析。
深沪股市设立之初,本没有什么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流通股之分,其设置的结构和正常股市非常类似,所有股份都可上市流通。但到1992年,深圳和上海的股市都加快了公司上市步伐,大量国有企业开始发行股票上市,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论,包括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否会导致私有化;国企股份卖给私人,是否没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一个妥协的结果,即国有企业上市,国家必须保持五成以上的持股比例,以维持国有经济主导国民经济的原则。这就是现在中国股市的状况,国有股在上市公司里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
据粗略统计,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非流通股约占70%,而其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又高达90%左右;我国1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最高持股比例分别高达94.98%(沪)和88.58%(深);在40%左右的上市公司里,国有股东持股超过50%。显然,这样的股权结构已不能适应我国国企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财政部的设想,国有股减持的第一步目标是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重由目前的水平降至51%,并希望今后以20%-30%的国有资本“调度支配”70%-80%的社会资本。据专家测算,在保持国有股占50%以上的绝对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减持现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可收回国家投资数千亿元,但减持的股份对于市场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并且这还不只是资金的压力,尤其不容忽视的还有投资者的心理压力。因为国有股减持的数量之大,足以改变人们以往从不同角度对沪深两市股票价格或市场价值的任何评估,修正人们对股票的各种期望。
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且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由此也生出了许多弊端。由于个人股的取得是通过高溢价高成本购买的,这就使得个人入市者无法靠长期投资取得回报,而只能寄希望于从炒作中谋求差价利润。而且公众是以低成本的国有股、法人股不上市流通为前提接受这种高溢价的。但是庞大的公有股存量又被人视为洪水猛兽,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每次都成为空方打压市场的借口,使股民更加不愿做长线投资,市场炒作之风盛行,妨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大量的国有股(包括法人股)沉淀市场不能流通,已成为影响股市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国有股的影响力大,涉及面广,使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不解决国有股的流通问题,股市活跃不起来,也规范不起来;而让其流通,则又怕市场承受不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都不敢正面触及这个问题,而一直在躲开它绕开它。但是无论是解决还是不解决,国有股的流通问题都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股民头上,让投资者望而生畏,心有余悸,既加剧了市场的短期投机,又对长期投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