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格林厄姆曾教导自己的学生,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通常表现为低市盈率)往往可以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回报,而对魅力四射的热门股票则应尽量避开。数据显示,格林厄姆的说法可以解释任何时期的投资。比如说,Schwager(1992)曾提到,1901-1926年期间最受欢迎的股票,到1939年年底都表现得极为惨淡,其业绩惨不忍睹。他们甚至还发现了某些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现象。第一,即便是在公司盈利能力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低市净率(P/B,股票价格与账面价值之比)的股票也会跑赢大盘。相比之下,盈利性持续走强的热门股,其收益率往往逊色于大盘。第二,与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相比,被市场追捧的股票受意外盈利反弹带来的利好影响较小,而对盈利下挫的反应更为强烈(其原因可归结为市场对热门股给予了过于乐观的预期,而对冷门股则给予了过于悲观的预期,以及对基本面财务指标的中值回归倾向)。所有这些都表明,市场宠儿远比那些不被看好的落魄者更弱不禁风。总之,热门股往往会被市场高估,而冷门股则会被低估。
这种现象可以由如下几种认知偏差来解释:
非时称性损失厌恶倾向及过度反应偏差。在股票收益令人失望的时候,很多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会因市场的一连串恐慌性抛售而遭受重击。大多数抛售源于非对称性损失厌恶倾向及过度反应偏差,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市场恐慌期间,不管价格如何,人们都会抛售这些股票。由此,这些股票给市场过度打压的概率陡然增加。
模式与趋势搜寻偏差及近期偏差。推理会导致投资者认为,以往的好股票以后还会是好股票,以前表现不佳的股票以后还会继续表现不佳。换句话说,投资者会汁历史业绩赋予过高的权重。这就会以如下两种方式造成价格与价值的偏离:
很多股票并不依赖于公司的财务业绩。人们(也包括专业人士)往往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对财务结果进行推断,因此,业绩不佳公司的股价前景黯淡的概率反倒不大。也就是说,当公司业绩低迷时,市场会做出意料中的反应,使得股价难以逆转;但只要公司业绩略好于预期,就会给股票带来强势反弹的巨大空间。反之,如果公司财务业绩高企,市场就会预期这种乐观形势会延续下去。因此,其股价前景并不被看好。即使这些公司达到市场设定的高标准,它们也不太可能带来超高收益,因为投资者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反之,如果公司未能兑现投资者的高预期(基于中值回归的原因,这应属于大概率事件),市场反倒有可能对它们加以重罚。
很多股票反映出投资者对近期股价表现还将延续的预期。股票在近期历史的拙劣表现,足以让人们用历史去设想未来。因此,市场对冷门股的兴趣和好奇自然会大打折扣。这就提高了股票被低估的概率。表现强劲的股票则会吸引那些有相同预期投资者的眼球。而这就会提高股票被高估的概率。
从众行为:认为集体更聪明和从众行为会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的观点会导致冷门股被低枯,热门股被高估: 由于群体往往会忽视冷门股的存在,因此,大多数人会认为,把时间(更不用说金钱)花在这些股票上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实际上,炙手可热的市场宠儿确实是投资者追捧的首选。其结果可想而知:冷门股几乎不被市场关注和审视,这就增加了它们被错误定价的概率。市场对热门股的广泛认同和密切关注,则导致这些股票被低估的概率微乎其微。
当群体认为某些股票物非所值时,这些股票往往会应声落地。因此,当公司股价下跌时,那些认为群体更深谙股票价值的投资者,会迫不得已地抛出股票,而不考虑股价到底如何。反之,在股价上涨时,人们就会以为股票被市场低估,尽管当时的估值倍数已岌岌可危。显然,这种因完全不考虑股价的从众行为造成的买进或抛出,是造成非理性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风险意识扭曲: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落后大盘的冷门股自然时应于高风险(有时也确实如此)。这意味着,鲜有人愿意以身试雷。买进基本面强劲且历史业绩优异的热门股,则会给投资者带来安全感。因此,冷门股往往对应于低估值,以反映其超高的风险水平,而热门股的高估值则体现其抄底的风险水平。
渴望兴奋感:渴望兴奋感会促使追求刺激的投资者时令人振奋的热门股趋之若鹜,而对无人问津的冷门股则退避三舍。投机型投资和交易者对热门股的追逐,会导致这些股票被过度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