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财务分析>运用财务分析选股>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花招】借米还糠,以劣抵债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花招】借米还糠,以劣抵债

2019-05-14 16:20:20  来源:运用财务分析选股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8分钟的时间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花招】借米还糠,以劣抵债

时间:2019-05-14 16:20:20  来源:运用财务分析选股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大股东巨额欠债相当普遍,而且其还款方式极不公正。有的大股东要么长期不还欠款,或者宣布破产将债务一笔勾销,要么借米还糠,以劣抵债。对于后面这种还款形式,从上市公司的账面上看起来,其后果是减少了应收款项,降低了坏账损失,增加了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而且又没有现金流出,财务状况似乎得到了改善。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一表面公平交易的“而纱”下隐藏的陷阱,不仅直接威胁到上市公司的资产安全,而且严重地侵占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形式主要是三种:

一是实物资产转让,以劣抵债。欠债大股东在没有能力或不愿以现金偿还上市公司债务的情况下,常常采用将实物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的办法来充抵债务。这些资产到底值多少钱,纯粹是大股东说了算,而这些资产上市公司大都是没有什么用的劣质资产,高价抛给_L市公司后,不仅很难产生效益,而且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如工益股份的大股东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的欠款在1997年和1998年分别高达0.58亿元和1.4亿元,远远大于它对公司的投资额。后来,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用它“轧管四厂”的部分流动资产来抵债。由于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本身就是一家效益很差的公司,它的轧管四厂对公司经营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工益股份接下来的几年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每股收益从1998的0.237元到1999年的0.007元,直至2000年底铸股亏损0.27元。

二是左手还钱右乎要钱,“偷梁换柱”。有的公司迫于管理层监管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向关联企业收回应收账款,同时以对该单位短期融资的方式又把此笔金额从账面上划给对方,给人造成关联企业占用应收款减少的假象,同时也借机少提本期应提的坏账准备,降低费用支出。东海股份就是这么做的。1998年,东海股份借给第二大股东农工商东海总公司和万隆房地产开发公司7.27亿元,据次年1月东海股份公告称,上述两家公司将支付7800万元短期投资回报,但经注册会计师审核对此无法确认,导致该笔款项的巨额财务费用由东海股份负担,不仅直接影响当年利润总额比上年大幅下降86.92%,而且庞大的债务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潜在风险。东海股份的大股东欠款一向列在短期投资中,以往对这一项目从不计提坏账准备,此次追溯调整,竟导致1998年减利4676万元,1997年减利9442万元,这两年原有账面净利润510.32万元和4648.76万元,一下子变成了-4165.76万元和-4793.05万元,加上1999年亏损6103.96万元,成了三连亏。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花招】借米还糠,以劣抵债

三是无形资产转让,抵偿债务出新招。有些欠款股东好歹还象征性地弄了一点资产还给上市公司,虽然是借米还糠,以劣抵债。还有的欠款股东则更有招数,他们在自身实物资产已经卖无可卖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将所谓由集团公司持有的商标、品牌所有权等无形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以抵偿债务,这些无形资产的转让金额占上市公司净资产额的比重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交易金额之巨、对上市公司影响之深前所未见。1999年以来,证券市场就发生了多起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无形资产转让事宜。在美尔雅1999年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一项以1.2亿元现金向控股股东收购“美尔雅”商标所有权的议案。拥有独立商标,对生产终端产品的上市公司而言,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控股公司对股份公司有大量欠款的情况下,此举让人感到向上市公司出售商标应属无奈之举,有变相核销债务的嫌疑。

据年报显示,湖北美尔雅纺织服装实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拖欠美尔雅股份公司应收账款1.86亿元、其他应收款3.34亿元,累计金额高达5.2亿元。另外,很多投资者也心存疑问,“美尔雅”这一商标1.2亿元的价值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值不值这么多钱?根据美尔雅上市时与母公司达成的按照销售额的1%收取商标有偿使用费的协议来分析,用1.2亿元收购商标所有权不尽合理。因为按照美尔雅股份公司年平均销售4亿元的产品计算,美尔雅每年只需向母公司交纳400万元的商标有偿使用费。在不计算任何利息的情况下,1.2亿元就已经相当于一下子交纳了30年的商标有偿使用费,这值不值呢?或者说是该不该呢?进一步问,母公司怎么会欠美尔雅股份公司高达5.2亿元的款项?上市公司岂不是成了控股股东的提款机了?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与大股东错综复杂的关系,加大了其业绩中隐藏的风险。而关联交易大量存在,一方面使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有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不排除关联方借机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造成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对此,投资者还应提高警惕。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