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电商企业除在销售页面设置商品售价外,大多还会另行标注一个“昂贵”的“原价”或“市场价”。但这些所谓的“参考价”常常是电商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往往虚高或缺乏实际的依据。
2011年暑假,张先生计划带着太太和儿子一起前往香港迪士尼游玩。为了突出“亲子游”的温馨氛围,张先生在出发前特地通过网络“淘”起了“亲子装”。在一番搜索之后,一款印有米奇与米妮图案的短袖T恤组合引起了张先生的注意。按照当时的销售页面,这款T恤单价标注的“市场价”为169元,网站“实售优惠价”为39元。“按照这样的价格计算,购买1套亲子装只需支付87元,比市价便直390元不说,还能免费包邮费。”深感实惠的张先生因此拍下了2套不同颜色的亲子T恤套装。但在对收到的衣服进行清洗时,张太太惊讶地发现丈夫买回来的T恤不仅出现了严重的褪色,连原本的迪士尼卡通印花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分辨。深感不值的张先生在事后告诉笔者,他原本认为市场价169元的T恤肯定是不错的,“没想到实际收到的根本不值那个价,质量甚至比十块钱的地摊货还不如”!
网络购物的价格优势历来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电商企业往往会在商品定价方面做足嚷头,故弄玄虚。而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便是前文张先生所遭遇的“双重标价”。
所谓“双重标价”,就是指电商企业除在销售页面上设定商品实际售价外,还额外标注有“原价”、“市场参考价”等其他名目的不同标价,且两个标价间的差距普遍较大。在实际网购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电商企业都会采用这种“对比战略”。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所谓的“原价”、“市场价”大多都是电商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往往存在缺乏实际市场依据或标价虚高的胡乱定价问题。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双重标价”所产生的“价差”除会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地激发网购者的消费欲望之外,其高昂的“市场价”还可能会导致顾客对拟网购的商品产生过高的预判,其结果常常是电商赚足了荷包,但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却是一场低于预期的“空欢喜”。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商企业在缺乏实际市场依据情况下制订的“双重标价”已经涉嫌违规。但由于此类“原价”或“市场价”并非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因此在实际维权过程中很难以此作为退货或退款的理由。在网购过程中,我们建议消费者不要简单听信电商企业单方面给出的“市场价”,而是应该结合商品评论、实体商城、品牌官网以及“淘宝”等其他电商平台的同款或同类商品进行综合考量。此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需注意保持理性的消费心态,按自身和家庭的实际需求适度购物,避免因“人造差价”或“贪便宜”而购入计划外的无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