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至上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无论什么资产,能产生现金流的才有价值,第二层含义是:无论多大的账面盈利,钱没装进口袋就不是真正的利润。这两层含义,其实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识,可是在经营模式策划的时候却常常被人忽略。
在我接触过的企业家中间,很多浙江老板和东北老板的企业经营思路截然不同,前者喜欢小步捡钱,后者喜欢跑马圈地。浙江老板策划一个生意,先研究市场,如果发现市场比较好,就委托其他企业OEM,小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果市场反应乐观,就租厂房雇员工自己生产,等到全部投资收回并持续盈利了,再用赚来的钱去买地盖楼建自己的工厂。而东北老板策划一个项目,先搞政府关系拿地,把土地搞到手之后,在银行抵押贷款盖楼,楼盖好了再招工生产,拓展市场。这两种经营思路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浙江老板办企业的成功率很高,虽败也是小败,但成了少有大胜,而东北老板办企业成功率很低,但是成了就大胜,败了就惨败。
浙江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地区绝非偶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浙江企业家的这种最质朴的经营思路: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现金流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压缩与创造利润无关的资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而很多东北企业家却热衷于迫逐账面资产的价值,造成现金流长期捉襟见肘,把自己置于高额负债的险地,最终不但自己惨败,同时也拖垮了银行。在浙江老板眼里,有置地盖楼的钱,若直接用在生产营销上,生意早做成了,费那么多周折干什么?资产若不能产生现金流就成一r负债,是拖累企业的负担。
经营模式中还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虚拟盈利。有很多项目的经营模式若从设计思路上分析确实天衣无缝,可偏偏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账面实现的利润能否收到款。在中国,收款讨债是个鬼门关,如果在经营模式的设计中忽略了这个环节,就会满盘皆输,落得个赔本赚吃喝的结局。笔者曾经投资过一些节能环保的工程性项目,市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都没有任何问题,操作安全,效益乐观。可是项目自投产起就掉进了债权的陷阱,拖欠的工程款长期无法结算,生意越好赔得越多,还不如生意不好,反倒能享受个清闲。
有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例如自来水、排污、供暖、有线电视等,需求弹性极小,市场几乎是刚性的,其经营模式设计的唯一的难点就是如何收费。仅凭纸面上的投入产出预算,这种项目几乎是稳赚不赔的,可是全国偏偏就有很多个城市的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供暖公司和有线电视企业面临破产。费收不上来,水暖电视还不能停,账面上的所有利润都是画上的饼,好看摸不着。
如果是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收费环节的设计可以决定其市场的规模。例如五花八门的IP电话(可为用户节省长途费用的网络电话),对项目公司最有利的收费模式自然是预付款方式,但是这无疑会增加客户的风险,遭到的抵制。如果让人每月到营业厅缴费,很多客户(例如笔者)宁愿多花点电话费也不愿找这个麻烦;可是如果项目公司派员上门收费,管理成本和风险又太大,公司难以承担。在美国,这种服务的收费模式很简单,客户先使用后付费,每到月底客户会收到一个项目公司寄来的信,里面有你的消费明细表和账单,同时还附着一个已付邮资的信封,客户只要核对消费明细无误,按照账单上的金额填张支票,装进信封投入邮箱即可。可是如果你在中国采取这种方式收费,就会天天为辨别支票的真假而疲于奔命。
在信息服务项目中,收费环节的设计更是性命彼关。产品的交易流程中存在着一个验货与交货之间的环节。一般情况下是买方先验货,然后款到了再交货。可是信息服务不存在这个阶段,你不能要求买方不验货就付款,可一旦对方验了货,卖方就完全丧失了对信息产品的控制权。这个收费环节不设计好,整个经营模式就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