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美股震荡,巴菲特割肉!这个人凭什么出尽风头?!
一季度以来,美股震荡很大,桥水的达里奥曾经被传爆仓,巴菲特巨亏3000多亿人民币,割肉所有航空股。
曾经的神走下神坛,有点狼狈。
风云突变之时,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出尽风头,那就是黑石的苏世民。
来中国卖书,引来一众大佬陪同直播,红杉的沈南鹏,万科的郁亮一起直播两小时。马云等大佬也都为他的书做了推荐,几乎你能想得到的、排的上号的一线大佬,都出来为他站台。
现年73岁的苏世民有“华尔街的新国王”、“私募界的巴菲特”、“美国房东”等称号,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以1400亿元财富排名第54位。在31岁那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苏世民就登上雷曼兄弟董事总经理的宝座。
2017年,个人一年就赚了7.865亿美元。
苏世民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电影《华尔街之狼》,生活上声色犬马,工作上是个偏执狂,绝对的完美主义者,讨厌犯错。野心勃勃、追求卓越、敢于冒险、出奇制胜、敢为人先、洞察人心、遍访名师,你可以用一系列的词来形容他,却又不完整。
从四个人的小公司做到世界第一
1983年底,彼得彼得森因为内斗从雷曼董事长的位置上离职,作为他的下属,苏世民选择和他一起离开。他们在雷曼合作了10年,一个是经验丰富、人脉广阔的顶级投行高管,一个是年轻能干的金融天才。
两个人各出20万美金,成立了一家精品投行,主要做私募股权投资。他们雇了两名助手,公司总共只有四个人。
公司很快入不敷出,不得不先做一点咨询业务赚点小钱养活公司。说是小钱,但可不小,最大的一笔咨询费来自普利司通,1500万美元!
苏世民总结的25条原则里,第一条就是:做大事和做小事难度一样,尽力选择宏伟目标。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格局?
黑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来自运输之星。
这笔交易的丰厚收益,让黑石在规模上实现了质的跨越。
2007年6月18日,黑石成功IPO,募资76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上市的私募股权公司。
之后,公司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有三项:私募股权、不动产和另类资产管理(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不动产基金、对冲基金),同时也提供财务咨询和基金配售等服务。
黑石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在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伦敦、巴黎、孟买、香港、北京、上海和东京等地设有办事处。
2019年末,黑石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达到5711亿美元,不动产、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信贷管理规模分别为1632亿美元、1829亿美元、807亿美元和1443亿美元。
黑石资产管理收益主要来自不动产和私募基金,2019年分别为94亿美元(年收益率7.5%)和97亿美元(年收益率9.5%),合计占净收益总额的90%。
黑石最擅长的还是不动产管理,剔除个别年份(2018年),不动产业务净收益略高于私募。
黑石的成功之道:用闪电速度做自己最能干的
运输之星:只做善意收购 和野蛮人KKR背道而驰
1985年,黑石并购业务在美国如火如荼。当时,私募股权业以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垃圾债券)募集大量资金,进行杠杆收购;他们通常恶意并购目标公司,然后采用资产剥离、大规模裁员或其他重组活动攥取利润。因此,这些公司有一个难堪的称谓—“掠夺公司”。
最知名的是KKR公司,有本有名的批判书,叫《门口的野蛮人》,讲的就是他们。
黑石创立之初只有4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凭借创始人的声誉以及疯狂的努力,在1987年10月,募集了6亿美元,开始了并购之旅。
成立之初,黑石就立下了一个基本准则—坚决不进行恶意收购业务。
苏世民认为:“恶意收购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提高的过程。入侵者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直接导致企业债务猛增。我们倾向于和被收购的公司保持友善关系,甚至作出一些让步。”
事实证明,这一准则使黑石集团迅速成功,连其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达里奥还给苏世民的书做了推荐。
黑石的第一个收购案例是运输之星公司,这不是恶意收购,而是为了帮助客户抵御野蛮人。
当时,美国钢铁集团与著名的恶意收购方卡尔依坎周旋,为保住公司核心资产,美国钢铁集团找到黑石寻求帮助;黑石引入化学银行,为他们提供贷款。
美国钢铁集团和黑石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子公司—运输之星控股有限公司,同时将美国钢铁的核心资产转移到新成立的子公司。
1986年黑石介入,2003年完全卖出股权,黑石及其投资者获得了25倍收益,15年间的年平均收益率达130%。
除了不做恶意收购之外,苏世民总结起步时的成功之道,在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在雷曼积累的经验。越是高端的技能,竞争者越少,能为大型项目提供咨询并设计一整套方案的投行人才,不多见。
EOP:快、准、狠 成为地产投资之王
从2004年3月起,连续两年时间,黑石集团已经在美国购买了11家公开上市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REITS),以及一连串连锁酒店:美国公寓式酒店、第一医疗、温德姆国际酒店、拉昆塔和玛丽之星酒店。
2006年,黑石集团不动产团队开始把投资方向聚焦于写字楼,以56亿美元收购了美利加不动产公司,还以18亿美元的价格拥有了崔泽克地产公司大部分资产。在此期间,黑石最成功的投资案例莫过于投资办公物业投资信托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EOP)。
2007年,美国写字楼价格持续上涨、整个不动产市场回报率不断下降。黑石的这项投资其实风险很大,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贷危机也验证了该风险的客观存在。然而,黑石不仅拥有独到的眼光,还拥有将资产闪电剥离的手段,成就了又一经典之作。
EOP拥有很多地产,但很多位于非核心地带,公司总价值相对较低。黑石集团计划全部买入,然后变卖掉公司1/3左右的资产,这样就可以低成本拥有剩下的资产,采用“整体收购”而后“分拆出售”的投资方法。
融资过程中,黑石集团只用了5天时间就从贝尔斯登、美国银行以及高盛那里融到了295亿美元的资金。
除了贷款给黑石外,这些银行还投资了几十亿美元购买办公物业投资信托公司的部分股权,黑石集团将在卖掉办公物业投资信托公司资产之后,以稍高的溢价赎回。黑石集团通过为不动产基金融资,共投入35亿美元。
大量商业地产公司希望买下该公司的部分物业,黑石看到了通过分拆变卖资产来为收购融资的可能性。曲折的谈判过程推高了总收购价格,经过分析,黑石必须卖掉比他们之前计划的1/3还要多的多的资产。卖出的部分房产如下:
交易结束仅一周,黑石就卖掉了53座大楼,成功套现146亿美元。2月到6月,又分拆出售了一部分资产,得到了280亿美元,仅留下在最黄金地段的地产。
销售全部结束后,黑石集团3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增值为70亿美元,账面上赚了35亿美元。仅仅通过分拆EOP,黑石集团就已经使自己的账面资金翻了一番。如果不是迅速剥离资产,“次贷危机”将对黑石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黑石做事真的是闪电一般:5天融资295亿美元,交易结束一周就完成分拆套现。并且拿到了了现金,成功熬过2008年金融危机,可谓生死一线间。
和中国渊源不浅 既坑过我们也帮过我们
苏世民和中国的渊源主要有三件事:
1、2007年“坑”苦了我们刚成立的中投公司2、清华有苏世民书院3、准备收购潘石屹的SOHO
加入WTO之后,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200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不到5000亿美元,但是到了2007年年底已经是1.5万亿美元左右,四年翻了三倍!2014年外汇储备巅峰接近4万亿美元,目前稳定在3万亿美元。
领导们看着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终于有钱了,发愁的是这么多钱,怎么花呢?总不能都躺在账上拿利息吧。
增长速度太快了,除了买美国国债,这部分钱你得想办法保值增值啊,当时政府是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投资的,新闻联播上天天都在讲这个事情,为的就是把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美元花出去,赚更多的钱。
除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国家队亲自披挂上阵。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大家估计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一家子公司,大家肯定熟悉,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汇金。股民肯定都知道汇金,很多公司的前十大股东里都有汇金的影子,2018年的时候披露过一次数据,汇金持有A股市值3.1万亿,占了A股总市值的将近8%。
2007年3月,官方组建了“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备组并召开第一次筹备会。黑石的迅猛发展让操盘者看到了机会。当年5月,尚在筹备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即中投集团(CIC)敲定首单投资项目,以30亿美元的代价拿下了黑石10%的股权。当时黑石刚刚IPO,中投是基石投资者。
尴尬的是,2007年6月,黑石登陆纽交所后,股价表现远不及预期,上市之后股价下跌,中投增持2.5亿美元,持股比例上升至12.5%。
到2009年初,黑石股价一度下探至3.55美元,中投最初的成本美股29美元。首单投资浮亏约27亿美元,亏损幅度高达83%。直到2014年这笔投资才解套,最终的年化收益里在四个点左右。
2015年,黑石将手中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倒卖给了安邦集团,后者三年后就陷入危机,被迫处置海外资产,如今江湖已再无安邦。2016年从黑石获得希尔顿25%股权的海航集团如今同样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