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记者 余世鹏)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2019年以来共有83家公募基金的245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2016年以来新高。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今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基金经理离职主要是出于业绩考核压力下的被动选择。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行业竞争压力时,基金经理应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大资管背景下寻求更好选择。
根据离职原因不同,杨德龙把基金经理的离职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杨德龙指出,绩优基金经理出于更好的发展考虑,往往会主动离开原有机构,做出“奔私”等选择。“这但种主动离职一般发生在牛市当中,但今年的行情还不属于牛市,基金经理‘奔私’的意愿并不强。”
杨德龙指出,2019年以来,监管层对基金经理“一拖多”(指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产品)现象的清理使得基金经理频繁更换,但离职人数的明显上升,主要还是在于市场行情不佳。“与2018年相比,2019年市场行情有所改观,但赚钱效应并不是很强。因此,在业绩考核压力下,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会被迫选择离职。”
“放宽考核约束或许有助于基金经理能力的发挥,但这也有可能导致基金经理个人能力提高较慢,长期看,或许也不一定利于个人发展,这也需基金经理做出衡量。”杨德龙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行业竞争压力,基金经理首先应提升自身能力,这是获得投资业绩和发展前景的前提。
杨德龙指出,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明显的“光环”效应。基金公司会想办法留住绩优基金经理,绩优基金经理也会往更好的平台流动。正是在这样的流动中,投研人才的资源配置才会趋于最优。
“随着中国进入大资管时代,市场对基金经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一方面,基金公司会通过机制创新等留住绩优基金经理;另一方面,绩优基金经理也将面临更为多元化的选择。除了公募基金外,还可以去私募基金、险资、券商资管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杨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