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些国内企业在IPO定价过程中,人为推高了盈利水平,因此投资者对企业的增长给予了过分乐观的估计。而在这些企业上市之后,股票则表现得很差。在创业板上,不少在上市之前三年业绩连续增长100%的企业,在上市之后出现了盈利水平突然大幅度下降,甚至立刻出现亏损的变脸情况。
企业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还是这家企业。只是这些企业在上市前做了很多手脚,在业绩虚高包装完美后隆重上市。公司上市之后,没有激励进. 步推高股价,股价上涨就显得格外乏力。此外,因为内部持有人在上市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套现,不再像以往一样有管理盈利水平的动力,股价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下跌。
监管的漏洞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很多高管在公司上市之后,可以通过辞职方式离开公司,同时将手中持有的大量公司股票进行套现。内部人土通过套现将自己的利益锁定,从而将所有的包袱丢给散户。此外,对于财务造假和其他资本市场的欺诈行为,国内监管机构对其查处以后的惩罚是非常轻的。一方面是由于司法层面的属地审判规则,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上市的,如果公司出现违法行为,会把这些案件交回原地审判,难免受到当地政府一些包庇和纵容。另一方面,国内的IPO过程中,由于发审委人为地提高IPO上市要求并控制IPO上市数量,使得投资者对于“新股不败”的神话深信不疑,导致投资者对于新股趋之若鶩,以高价购入大量的IPO新股。
国内的首次上市发行过程,一直广受社会诟病。监管机构也长期关注此问题,并一直在思考改革的方式。我们都知道,这里面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国内有太多的公司希望能够成功上市,然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依旧不是很成熟,公司上市实行的是审批制度,严格的监管手段使得能够最终获批上市的公司少之叉少,就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监管机构人为地造成市场上:供不应求的趋势,其结果只有一个,即价格上涨,这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对于IPO发行过程而言,IPO的价格就是IPO的发行市盈率倍数。这种人为造成的供不应求的IPO市场,自然就会生成虚高的IPO价格。
国内的股票估值水平比发达国家整体要高很多,IPO上市过程中的估值矛盾更加突出。IPO发行本身具有很高的发行溢价,而在二级市场高估值的基础上制定的IPO发行价格也会随之变高,甚至比二级市场的估值还要高。所以就出现了级市场、二级 市场在估值上的割裂化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和隔断,给上市公司一个激励,希望自己公司在上市时卖出比二级市场更高的价格。
那么这里面涉及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发行体制。在美国,为什么很多可以上市的公司会选择不上市(如前面提到的美国著名糖果生产公司玛氏),甚至有些已上市的企业会选择退市呢?这是因为在美国上市价格很难虚高,上市 也就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很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采取备案制的上市方式:无论公司财务数据好坏,只要符合证交会和交易所的标准和要求,就可以上市发行。上市能否发行成功由市场投资者决定,监管层对此不负责任。
国内则是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即散户觉得证监会已经对预上市企业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不存在问题,就说明监管层对公司资质和估值水平已经认可,于是投资者就放心地买入了那些事实上估值虚高的新股。但是这种责任,其实是监管层所不能担当的。事实上,监管层既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从实质上对公司的性质、盈利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对于公司的价值也难以准确地估计。因此很多公司以大幅虚高的估值通过证监会审批从而发行上市,而散户投资者在此过程中购入大量公司股票,并在公司业绩变脸后承受巨大的亏损。投资者因此归咎于证监会,认为正是由于证监会进行了担保,所以他们才会放心地买入这些股票。但其实证监会是不会负,也负不起这样的责任的。这就是中国目前上市审批过程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称。
因此,国内的上市制度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从市批制度改为备案制度。要让广大投资者知道,证监会只是对最基本的原则和过程进行调查,而对于公司的质量、公司财务的持续性和公司未来股价的走向,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在这样的预期下,散户投资者在进行新股申购的时候,才会比较谨慎,从而从根本上降低投资者“打新股”的积极性。这是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步。
其次,必须改变投资者的预期。发行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对投资者预期有一个正确指引。中国散户投资者对“新股不败”的神话已深信不疑,且认为已经经过发行审批的上市新股必然是好的投资标的。这种预期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市场中又存在赚钱效应的传播投资者赚了钱,便大肆宣传投资者赔了钱,却默不作声。结果只有“新股不败”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公众自然觉得新股赚钱,从而形成这种羊群效应。
可以预见,在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投资结果不会很好。很多散户投资者以高价买人IPO股票却最终饱尝亏损之痛。和购买其他股票-样,散户其实必须对自己的投资和财务负责,不应该随便买人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无论是已经上市还是即将上市的企业,只要投资者对这家公司不够了解,那么就必须非常审慎,不要想当然地积极买入。因为不管是谁来卖这家公司的股票,投资者的资金就是自己的财富,若是不希望由于买入不了解的股票而使自己的财富遭到损失,最好的决定就是不要介入这只股票,这也是财富保值增值的一个前提条件。不论是谁,哪怕是证监会或者交易所提供了不明确或者隐性的担保,投资者都要非常清醒,在自己不了解公司情况的前提下,不要轻易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
从投资角度讲,IPO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投资选择,它使很多投资者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前几年在新股发行之后,就有很多在高位买入大量IPO股票的投资者,最后都不得不吞下巨额亏损的苦果。华锐风电曾以每股100多元的高股价上市发行,现如今股价跌至不足每股10元,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创业板里不胜枚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提醒散户朋友们即使你对于这家公司没有充分的了解,也希望你能够对整个上市过程有所了解。上市,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一夜暴富的过程。
总结一下,公司高管可以利用他们对投资者情绪的了解,选择合适的上市时机。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这却是非常差的购买时机。因此,投资者在购买IPO新股的时候,面临一个不太公平的选择过程。除此之外,由于IPO整个过程牵扯到大量利益主体,很多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会将他们的业绩粉饰得虚高。对此,散户投资者在申购过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虽然对于每家上市公司,散户投资者不一定都能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IPO股票的定价是否合理,未来能否赚钱也不一定能够有准确的判断,但是每一个 散户投资者都有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即不参与申购和不参与投资。虽然有些股票看似诱人,也让投资者产生诸多遐想,但是投资者要记住股神巴菲特曾说过的金玉良言一“不要买自己不 了解的东西”。没有人能够保证参与到资本市场一定可以赚钱。相反,大部分散户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充当了慈善家的角色,把自己辛苦嫌的钱,奉送给了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作者希望,在投资者对IPO过程有更为清醒的了解之后,能够避免这类失误和损失。(关于IPO发行制度的改革,“政策与监管”一章会进行更多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