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体系
现象货币可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实物货币指的是金、银等具有实际价值的货币。信用货币(纸币)是指本身不具有价值,但是依据社会性约定而具有其面值所标示的价值的货币。1万韩元纸币的实际价值不过83韩元,但是依据发行该货币的中央银行与社会性约定,它被认定为1万韩元并在市场上流通。
向认定具有偿还或者支付能力的人借出实物或金钱,或者允许其延期支付的做法,就是基于信用。假设金先生花100万韩元从网站上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以信用卡进行一次性支付。信用卡公司认可金先生具有偿还能力,向其发放信用卡,并承认其支付100万韩元的结算行为。而金先生在偿还信用卡之前都处于信用状态,即负债状态。假如金先生从透支账户中取款100万韩元,那就说明银行认可金先生未来具有偿还能力而向其贷款。
今天的金融体系就是以信用(债务、负债)为基础形成的。问题在于,信用货币的规模在银行存款准备佥制度的乘法效应下可以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商业银行只将存款的-部分按照规定的比例存入中央银行,将剩余的全部贷出去,这被称为“ 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当经济景气时,收人增加,投资与贷款会更加活跃,信用创造就会被激活。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预存到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会减少,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来发放贷款。此时,即使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借贷能力也会增加,从而使得信用澎胀。另外,基准利率越低,企业与个人的贷款利息越少,信用创造活医的可能性就越大。信用创造越活跃,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就增加得越多。
反之,经济不景气时,或者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时,由于利息负担较重,有贷款意愿的人就会减少,信用就会收缩。信用紧缩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最减少,资金筹措 就变得越发困难。
一部分人认为,自2000年纳斯达克市场泡沫破灭以后直到2004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由6.5%降至1%,采用了信用扩张政策。而市场产生泡沫之后,2004年5月至2006年,美联储又将基准利率上调至5.25%,使得信用紧缩,从而导致泡沫破灭。
分析上述观点的成立需要一个前提,即上调基准利率以后,信用应该紧缩,货币供应量应该减少,这样才具有说服力。
然而根据韩国银行的统计,表现信用创造量的广义货币(M2)在2007年末为1273万亿韩元,到2008年末上升至1426万亿韩元,即一年间增长了11.2%。美国的广义货币也由2007年末的7.466万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末的8.171万亿美元,增长约10.9%。这与部分专家的信用紧缩引发经济危机的主张相去甚远。
如果信用膨胀到超出所需,那么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会过多,货币就会贬值。2004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而信用扩张却使得广义货币不断增加。此后,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担忧,市场流动资金开始转移到原材料(石油)市场,造成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国民的实际收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