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有些疑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完全不能作为公司造假或者其他行为的确凿证据。然而,投资分析像破案的过程,但投资毕竟不是破案更不是法庭辩论。后者需要确凿的证据,但投资不需要。在对企业的推敲过程中,只要出现了重大的嫌疑和诸多难以理解的因素,那么就可以直接下判决了。
有人说:行为必然留下痕迹。不合理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合理的解释,关键是投资者要理性,要多用朴素的商业逻辑来梳理和推导。切忌给自己喜欢的公司赋予某种“特殊性”,大多数的危险,不是我们完全没有看到征兆,而是缺乏应有的警惕性。
图1企业经营特性分类
在我印象中,每一个类似的案例并不是密不透风的,很多可疑之处也都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论。一些充满信心的投资者往往对疑点给予各种“合理化解释”,看来也言之成理。但可惜他们都忘记了一个简单的常识:最佳市民是不会出现在被告席上的。一个需要百般辩护的人本身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没有结论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结论。何况,某一、两点的可疑也许是多疑,当一堆可疑之处出现时还毫不知晓,恐怕最后就只能一声叹息了。
如果说中恒的故事属于步步惊心的连续剧,那么绿大地的故事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公告引发的惨案”了。
作为一家观赏植物养殖销售企业,绿大地拥有云南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唯一花卉类上市企业的资格。作为2007年上市的企业,在2010年之前其整个发展情况从表面来看并无什么不妥之处,经营方向上也有一些想法。但2009年突然业绩变脸,从正增长变为业绩下降30%,原因为干早导致的苗木死亡率升高并影响销售。当年云南确实遭遇了多年难见的大干旱,新闻曾经报道,受灾范围也确实很大,很多中药材基地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仅仅从这个方面来讲并不奇怪。但2010年初公司发布了一个公告,称“因为干旱严重,公司担忧全球气候持续恶化,为减少天气灾害威胁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决定出售广南基地,并将转型,大力进军绿化工程领域。”
仔细看看这个公告透露的信息就会觉得十分荒诞。一个做花卉苗木养殖的企业,难道第一次碰到干旱?难道现在才知道这种生意必然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其次,公司的管理层突然成了气象专家,对全球的长期气候都开始做判断了。而去年干旱就决定卖了一大块苗木养殖的基地,下年再干早是不是要卖掉全部的基地呢?一个苗木养殖企业居然会因为一次干旱就做出卖家底儿的决定,还信心满满的要进军毫无根基和优势的绿化工程领域,如果管理层真的是这样的判断力,还能干成什么事儿呢?如果这不过是借口,那岂不是更可怕?因此,短短的一个公告完全揭开了管理层的画皮,联系到2009年突然的业绩变脸,以及之后更换审计的会计事务所(看,瘫蛤蟆通常不会只有一个脓包的),对这个公司该如何判断已经十分清晰。
果然那之后大约半年,绿大地业绩再次暴跌,之后是ST,再之后老板因造假被刑事拘留。
我从这些案例里学到的是,在股市中做不到明察秋毫没关系,但一定要做到保持对重大不正常现象的敏感性。太多的问题不是根本无迹可寻或者毫无破绽,而是信息明明就在那里,白纸黑字里就是有可疑之处。可我们的盲目乐观。我们脆弱的自尊心,我们倔强的面子,总是拒绝去正视甚至还上赶着去粉饰。
其实很多时候,承认自己不懂,或者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能避免发生足够多的惨剧。这看起来很简单,对吗?但当股价与你的怀疑正相反,而且依然在级升,恐怕这决定就没那么容易下了。上面这几个例子,每一个的疑点之后股价都继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幅上涨,好像市场故意在对你的谨慎和疑问进行无情的嘲讽。这个时候,你是坚持服从自己的理性还是被热情的上涨所自我安慰而认为“其实一切都好”呢?投资段位的差别,往往就在这样的选择差异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