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央行披露了2019年2月金融数据,让人大吃一惊。从几个主要的金融数据上来看,相较于1月份的狂飙猛进,2月份主要的金融数据比1月份的增幅有大幅的回落。
2月份金融数据全面回落
首先,货币供应量。2月M2同比增长只有8%,比1月的8.4%回落了0.4%,也是比较低的一个低位;M1也就是企业存款数字,增速反弹至2%,1月是0.4%,但是M1和M2剪刀差依然还是在缩小,说明整个经济的流动性,仍然并不充裕,企业的贷款动力还是不足。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就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2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7030亿元,比1月的社融增量4.64万亿,回落了太多。
再者,居民贷款方面。这个数据回落也比较大,特别是中长期贷款也就是房贷增加2226亿,短期贷款减少了2932亿,使得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只有8858亿元,这个数字跟1月份的3.23万亿元相比,跟大家的预期1.3万亿元相比,也都是有很大的一个回落。
金融数据回落,意味着什么?
当然,这些主要的金融数据的回落并不说明货币政策忽紧忽松。那么1月金融数据狂飙,创出天量,2月大幅回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央行方面表示,由于我国春节假期不固定,比较特殊,金融数据受春节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应当把1、2月份甚至是一季度的数据统筹观察。如果把1、2月份的数据联系起来看的话,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连续两个月高于去年末;前两个月贷款新增4.11万亿元,同比多增3748亿元。
所以,央行新闻发言人的解释,我觉得是成立的。尤其是易纲行长在两会记者上的回答,他表示应该统筹看,不光1月和2月合在一起看,货币信贷数据还要反映在3月,更全面看的话是要综合今年前3个月数据一起看。无论是社融的数据还是贷款的数据,都保持了相对的增长,应该讲是正常的,也是能够满足经济活动需要”。
另一方面从M2 的角度来看,多少增长幅度是合理的?有一个公式就是M2≈GDP+通胀系数(CPI)。2018年中国实现了实现了6.6%的增长,但2018年四季度只有6.4%,今年一季度GDP增长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区间是6%-6.5%。如果我们以6.4%来计算的话,加上最新公布的2月CPI的数据是1.5%,那么这个数字在7.9%,跟M2的增幅是相当的一个数字。
所以,2月主要的金融数据放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但中国经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从CPI和PPI的数值来看,经济依然有紧缩的这种倾向,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央行再三对外界声明,绝不搞大水漫灌,所以政策就是要平衡的两个阶段,既不能为了刺激经济,搞大水漫灌;也不能为了紧缩,而导致企业贷款资源不足。如何平衡好这方面,考验的是央行调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