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
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份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文件提出,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
由此,乡村振兴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农业发展资金缺口大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长久以来,农业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我国农业金融主要依赖农商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而其网点往往停留在镇一级,很难深入农村市场,严重阻碍农业集约化规模效应的产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实际金融交易过程中,由于农企和农户存在贷款额度小、经营分散及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缺失真实经营状况数据和无法评估其信用水平,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要求,从而无法享受金融服务形成对产业的有效金融扶持及升级。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上亿农户中只有27%的农户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不能获得正规渠道的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9%,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大量的农村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因此,三农整体的资金缺口明显,需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引入外部资本的参与。
以信和大金融资产家为例,2017年5月,平台与哈尔滨南岗区政府签约,正式布局农业金融。同时,信和大金融资产家通过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广袤的辖区内纵深垂直发展,从农业借款、农业融资、渠道合作、农资供应等农业生态链着手,专为农民及小微农企服务,打通了农业供应链上下游的金融服务壁垒。
农业金融迎来机遇窗口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农村地区落地生根的同时,也给农业金融带来深远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地域、低门槛、渠道扁平化、交易便捷的特点。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在渠道上,互联网金融天生具有普惠金融的基因,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的不足,为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难以满足农村振兴所需的巨大融资需求,这些刚性的需求,必然带来互联网农业金融的爆发式增长。
据了解,信和大金融资产家通过青农协在黑龙江的多家服务站和网点,实现对黑龙江全省范围的广域覆盖,此外,还与电商平台达成了战略联盟,农产品可以直接上行到电商在线直销,主打有机产品,健康产品,保证农产品的快速流转。
目前,信和大金融资产家的农业金融布局已经涵盖农信借、农资统购、农业供应链、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生态种植养殖等领域。从种植、深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环节全方位布局农业市场,从农业产业链出发,打造农业金融生态闭环。